今年31岁的邓旺,是咸丰县曲江镇春沟村人。此前多年,他在外地辗转打工,除去房租、伙食、交通等日常开支,每年攒下的钱不足2万元。常年在外奔波,对家中父母与妻儿的牵挂愈发浓烈,“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明晃晃摆在眼前,可我真的很想回家乡。”邓旺坦言,这份纠结曾让他辗转难眠。
在邓旺的童年记忆里,种烟是“累得喘不过气”的苦差事。过去,家乡的经济支柱只有烤烟种植,父辈们要亲手在烟地里撒种、装袋育苗,烟苗长壮后还得人工犁地。一亩地要花大半天时间,后续盖膜、采烟、烘烤,最后还要自己拉着烟叶去镇上卖。
家里劳动力不足时,不得不以每天150元的工钱雇人,一亩烟田光人工成本就多支出800元,既辛苦又不划算。更让人揪心的是,当时用的是土基垒成的老式烤房,温度、湿度全靠经验把控,稍有疏忽就会烤出“青筋烟”“焦叶烟”,优质烟率不足60%,一年的辛劳可能付诸东流。随着父母年岁渐长,赡养老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前年与父母通话时,邓旺得知家乡发生了大变化: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烤烟产业也实现了飞速发展。集约化育苗技术让烟苗成活率从过去的75%提升至98%,能为大田移栽提供健壮烟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准匹配土壤需求,让烟叶营养更均衡,每亩还能减少化肥浪费30斤;三段式烘烤工艺搭配密集烤房配套技术,将优质烟率稳定在85%以上;机械化作业的推广,更是让一亩烟田的耕作时间从3天缩短至4小时,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和成本。在父母的劝说下,邓旺下定决心返乡,接过了父母的 “接力棒”,成为一名职业烟农。
如今的邓旺,早已是村里公认的种烟行家里手。“栽烤烟得慢工出细活,既要及时抢墒,植入时又得精细操作,这样才不影响烟苗生长。”他说,这一切都离不开烟草部门的技术支持。从育苗、起垄、大田移栽,到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再到成熟采烤、分级分拣,每个环节都有烟技员手把手指导。去年,烟技员教他给烟田安装病虫害绿色防控设备,每亩烟田的农药用量减少了40%,还省下了人工喷药的时间,“烟技员总想着帮我们烟农节约成本、减少投入,特别贴心。”
2025年,邓旺与烟草公司签订了80亩烤烟种植收购合同,按照往年行情,每亩能产出260斤左右的烟叶,优质烟收购价每斤18元,本以为能有不错的收成。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暴雨突袭咸丰县,多地烟田遭遇河水倒灌,他的25亩烟田也未能幸免,占总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
邓旺并没有气馁,在烟技员的指导下,他优先抢收成熟度高的烟叶,加班加点进行烘烤,还对受损较轻的烟株及时补施肥料。最终,受灾烟田每亩仍产出120斤烟叶,未受灾的55亩烟田亩产更是达到280斤,整体优质烟率保持在 76%。算下来,今年总收入突破32万元,扣除种苗、化肥、农机作业等成本后,纯利润近10万元,不仅成功收回成本,还比他在外打工时的年收入翻了2倍。
近年来,在咸丰县烟草专卖局的指导下,当地成立了烟农合作社。合作社积极落实一系列惠农政策,还推广建设了新型密集烤房。让烟农种烟的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烟地整地、理墒基本都用农机操作,机器驶过,烟墒笔直整齐,烟塘也打得规规矩矩;移栽、盖膜等工序分工有序,80亩烟田的移栽工作,过去要10个人干5天,现在5个人2天就能完成。采烤期也有专业烘烤技术人员指导,新型烤房不仅让烟叶品质更优,还降低了成本;烟叶烤好后,烟技员还上门指导理烟分级。
“现在种烟政策这么好,新技术、新农机的应用让成本越来越低,收益却越来越高。”邓旺感慨道,“今年纯利润近10万元,在家种烟既能挣钱致富,又能每天陪在老人和孩子身边,比在外打工强太多了!”(吴亭樾)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