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兰州市七里河区崔家崖小学20名“生态环保小记者”开启了一场“沉浸式+互动感”拉满的研学之旅!他们走进甘肃省生态环境教育馆的黄河灯带“时空隧道”,在CAVE四面屏前为“祁小豹”“沙小驼”疯狂打call,又化身“水质观察员”走进兰州中铁水务盐场污水处理厂,亲眼见证浑浊污水“逆袭”成清水的神奇。这场环保研学之旅让知识“活”起来,小记者们边玩边学,直呼“收获超标”!
展馆探秘:解锁生态宝藏
“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踏入甘肃省生态环境教育馆,小记者们清脆整齐的朗读声便回荡在展厅,解说员宋佳老师笑着带领大家“追光而行”,天花板上,黄河形状的灯带蜿蜒盘旋,像一条发光的丝带。
“这灯带就是黄河的‘缩影’,看到它就能读懂甘肃生态的前世今生!”宋佳老师边走边讲,从“千年回溯 先贤思想”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完整表达,从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内陆河到奔腾不息的黄河,再到丝绸之路三千年与华夏文明八千年的生态印记,小记者们听得入了迷,时不时举手追问:“黄河之水到底从哪来?”“一棵树需要多久才能长大?”
当走到CAVE四面屏前,全场瞬间响起阵阵惊呼!《这里是甘肃》环保宣传片徐徐展开,草原、沙漠、森林、湿地仿佛“冲出屏幕”,将小记者们紧紧包围。“甘肃东西跨度1600多千米,藏着4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1种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问答环节更是热闹非凡,“甘肃从东到西一共延绵多少公里?”“黄河在甘肃省流经哪些地方?”宋佳老师的问题刚抛出,小记者们便纷纷举手,有的急得站起来喊答案,“源头出自巴颜喀拉山,上游途经祁连山、贺兰山,中游穿越吕梁山、太行山,下游掠过邙山,沿途串联起多个地形区,是塑造北方地貌的重要河流。”答错了同学们也不气馁,跟着老师一起补充知识点,现场氛围热烈又欢乐。
环保课堂:环保理念入人心
走出“时空隧道”,环保小课堂早已备好“干货大餐”!兰州理工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安娜老师带着满满的知识点和互动游戏,让小记者们在欢笑中解锁环保技能。
“一个塑料袋要200年才能分解,相当于爷爷的爷爷那辈扔的塑料袋,现在可能还没消失呢!”安娜老师的话让小记者们纷纷咋舌。她一边展示1972年和2022年的地球变化图,一边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等六大污染类型,还分享了黄河边用布袋替代塑料袋的环保小妙招。“创可贴是什么垃圾?”“菜刀属于哪类垃圾?”互动问答环节掀起小高潮,小记者们争先恐后举手抢答“可回收垃圾”,在欢声笑语中掌握了垃圾分类知识。
随后,安娜老师送上“日常环保8条行动清单”,从避免使用一次性用品、循环用水到低碳出行、节约用电,把环保细节融进生活点滴。最受欢迎的当属环保小游戏《把秋天留下来》,小记者们拿起落叶,有的画上蓝天白云、黄河美景,有的写下“我是环保小卫士”,有的写上“低碳出行我先行”等标语,亲手做成独一无二的环保书签。“我要把书签送给爸爸妈妈,让全家一起环保!”小记者赵芸熙拿着自己的作品,骄傲地向同伴展示。
污水厂探秘:见证“污水变清”
告别教育馆,小记者们怀着满心好奇,来到兰州中铁水务有限公司盐场污水处理厂,化身“水质观察员”,解锁污水“变身”的秘密。在运营技术部副部长张继荣的引导下,大家首先走进控制中心,大屏幕上实时展示着污水处理的各个环节,让小记者们直呼“高科技”。
“大家看,污水先过格栅间这一关!”张继荣指着屏幕上的大铁耙介绍,“这些‘清道夫’会把塑料袋、树枝等大块垃圾捞出来,不然会卡住后续设备,影响处理效果哦!”小记者们忍不住惊叹:“原来污水处理第一步这么关键!”
随后,大家来到地下污水处理工厂,眼前的景象让小记者们瞪大了眼睛:原本浑浊发黑、带着异味的污水,经过沉淀后,水面渐渐变得清澈,“哇!真的变清了!”大家仔细观察水流变化追问:“处理后的水能用来浇花吗?”“沉下来的砂石还能再利用吗?”张继荣耐心解答,小鱼可以在再生水中畅快游泳,植物也可以在再生水的滋润下茁壮生长。现场还演示了智能化设备的运作原理,让小记者们直观感受到环保科技的力量。
从展馆里的生态探秘到课堂上的趣味学习,再到污水厂的实地观察,这场生态环保之旅让环保理念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小记者们不仅学到了环保知识,更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