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全运志愿小记者走进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通过与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简称“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火炬传递处处长张力文近距离对话,深入了解十五运会火炬传递在组织模式、科技应用与文化内涵上的创新突破,切身感受到一场跨越时空的体育盛事所承载的科技力量与时代精神。
(全运志愿小记者温栗挚拍摄)
首创四城联动,勾勒湾区同心圆
面对全运志愿小记者李依卉关于火炬传递亮点的提问,张力文处长热情地介绍,本次火炬传递开创了全运会历史上的先河。“我们独创了由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个城市同步开展火炬传递的模式,”张力文说,“这是全运会火炬的首次跨境传递,同时也是首次抵达香港、澳门。”
这一开创性的设计,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火炬接力,更是一曲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的协奏曲。四座城市的标志性景点通过火炬的传递被巧妙地串联起来,共同勾勒出岭南文化的多样性与大湾区的整体活力。
海陆空立体穿梭,智能装备护航接力
除了地域上的联动,传递方式的革新同样令人惊叹。张力文向小记者们描绘了一幅“海陆空”立体传递的壮观图景。
“我们运用了智能机器人、直升飞机、无人驾驶汽车、渡轮和开篷巴士,”他如数家珍,“实现了真正的海陆空联动。”
在广州,火炬从象征千年商埠历史的越秀公园镇海楼出发,沿着解放北路、沿江路,穿越二沙岛,最终抵达代表现代都市新貌的海心沙公园。这条路线宛如一条时空隧道,从古老的城市中轴线迈向澎湃的新中轴线,将镇海楼、南越王宫博物院、星海音乐厅、广东美术馆等文化珍珠串联成链。
而在深圳,科技感更为凸显。一段总长45公里的传递路线,设计独具匠心:其中5公里由火炬手奔跑完成,另外40公里则由直升机转场。“起跑点设在莲花山公园,那里是改革开放起源的象征之地。”张力文解释道,“火炬手奔跑后乘直升机飞向前海,这一过程寓意着从改革开放的历史起点,到新时代再次腾飞的跨越。”45公里的总长,正以此致敬深圳改革开放45周年的辉煌历程。
绿色科技融入细节,深海火种点燃梦想
当全运志愿小记者温栗挚问及“绿色全运”在火炬传递中的体现时,张力文展示了从设备制造到能源选择的全程环保理念。
他详细介绍了火炬本身的“绿色基因”——火炬采用了先进的3D打印技术。“与传统工艺切削材料造成浪费不同,3D打印像精密堆叠一样,将铝合金粉末“堆叠”成火炬,它不会存在浪费问题,真正实现了绿色低碳环保创新。”同时,火炬燃烧系统采用了“双循环文丘里技术”,能以最少的丙烷燃料燃烧出最旺盛、最美丽的火焰,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碳排放。
更令人惊叹的是主火种的来源。“我们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火种,是在南海1522米深的海底,通过引燃可燃冰采集的。”张力文说,“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是一种绿色低碳能源。这意味着,我们全运会的火种,从诞生之初就是一个‘绿色火种’。”
从开创性的四城联动传递,到海陆空智能装备的全面应用,再到贯穿始终的绿色环保理念,十五运会广东赛区的火炬传递,不仅是一场体育精神的巡礼,更是一次科技、文化与时代精神的集中展示。
对话现场还吸引了在家长陪同下前来参观全运会场馆的天河区华阳小学吴翰林同学。在认真听完张力文处长的详细介绍后,他兴奋地表示,这次对话让他对火炬传递背后的科技与创意有了全新理解。
站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全运志愿小记者们深刻地体会到,这簇融合了创新、绿色的火炬,将照亮一届非凡的体育盛会。
全运志愿小记者:温栗挚(番禺区京师奥园南奥实验学校)、李依卉(越秀区水荫路小学四5中队)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