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全运会正在粤港澳三地举行。就在不久前,广东晒出了本省“十四五”成绩单,在众多经济、社会数据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数据:前四年,广东累计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超15000项。
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这组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全运会赛场之外,大湾区民间体育赛事、活动为何同样火热?
完善的体育发展体系
是群众体育枝繁叶茂的根基
广东体育赛事体系覆盖了从省级到市县、从社区到乡村的多层次、多类型赛事网络,形成了以大型综合赛事为引领、群众性赛事为基础的全民健身格局。有了这么一个“顶层设计”,广东的群众体育就不再是零敲碎打的小活动,而是成为有组织、有保障的常态化活动。佛山三水的“西甲”、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遍布岭南大地的龙舟赛事等民间赛事更是逐步发展成为品牌赛事,组织专业性大幅提升的同时,也激发了群众的参与度。
专业“赛场”之外
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的“新赛道”空间广阔
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广东体育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4.5%,较全省服务业平均增速高10.3个百分点。“十四五”期间,广东体育产业总规模已突破7000亿元大关,占全国总量约五分之一。
而在近日公布的2024年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广东就有30家企业上榜,占总上榜企业的五分之一。同时,广东提速发展体育服务业,使“体育+”新业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大型赛事引领
为广东群众体育注入强劲动能
第十五届全运会正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广东也掀起了一场场全民健身的热潮,从专业竞技到全民共享,大型赛事的溢出效应持续释放。
这段时间,如果你行走大湾区,会发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等运动“多点开花”,全民运动与群众赛事活动如火如荼。
在广东,
如何实现让群众出门就进“健身圈”?
广东各地充分利用城市“金角银边”,将闲置地、旧厂房、楼顶空间等改造为运动场地,让健身设施举步可达。
这种见缝插针式的场地建设,破解了“去哪儿健身”的难题,让体育真正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空间,体现了广东群众体育发展的智慧。
从珠江之畔白天骑行的欢愉,到傍晚社区篮球场的呐喊;从周末绿道上的惬意慢跑,到节假日、全民健身日的热闹景象,体育已成为广东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转变,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革新,更是一座城市愈加活力、健康的生动注脚。
(总台记者 林丽丽 戴威)
©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