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壁上的‘卞和献玉’浮雕活了,‘沮水巫音’在峡谷里回荡,现在游客来不仅看风景,更要品文化。”五道峡景区负责人李琼的感慨,道出了保康县实施“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带来的新变化。作为第二批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保康以文化特派员为纽带,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在荆山深处铺就了一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
文化特派员的核心使命,是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保康坐拥荆山生态屏障与深厚人文积淀,尧文化、荆楚文化、非遗民俗等资源散落山间却鲜少转化。为此,县里组建由历史学者、非遗传承人、文旅规划师等组成的特派员队伍,先做“普查员”摸清家底,再当“转化师”创意赋能。特派员团队系统梳理各类文化素材120余条,建立可转化的“文化资源库”,为每个村落量身定制发展方案:在尧治河村,特派员指导建成尧文化体验馆与农耕文化博物馆,用声光电技术复原历史场景,还邀请村民担任民俗导师,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暑假期间接待量同比增长40%;在五道峡景区,特派员将“卞和献玉”传说融入景观设计,把国家级非遗“沮水巫音”纳入日常演出,使文化类体验项目参与率超80%,游客停留时间平均延长2小时。
产业赋能是文化特派员的发力重点,推动文化存量变为经济增量。针对乡村文化产业缺创意、缺渠道的痛点,特派员们既抓产品创新也拓市场路径。他们指导村民将荆山竹编、土布技艺与现代审美结合,开发出系列文创产品;协助乡镇盘活闲置空间,打造主题民宿、研学基地,实现“闲置资源+文化创意”的价值跃升。为扩大影响力,特派员牵头策划茶文化旅游节、民俗展演等活动15场,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并推动保康与襄阳、宜昌等地旅行社签订文旅合作协议,联合推出“荆山文化旅游线路”。这些举措与县里设立的1000万元文旅康养产业专项资金形成合力,今年前十个月,全县接待游客和旅游综合收入均创新高,文化赋能的经济效益持续显现。
长效机制为特派员工作保驾护航。保康借鉴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先进经验,建立“选、派、管、评”全链条体系:遴选标准突出“专业性”与“接地气”,要求特派员既要懂文化创意又要熟乡村实际;实行“弹性驻点”模式,确保每年服务不少于100天,每月至少赴基层指导一次;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通过“订单式”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同时,将特派员工作成效与乡村文旅发展指标挂钩,形成“中期评估、届满评价”的闭环考评机制,倒逼服务落地见效。
“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保康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真理。文化特派员如同一股股新鲜血液,既激活了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又为产业振兴注入了持久活力。从“卖风景”到“卖文化”,从文化资源到发展优势,保康正以文化特派员制度为支点,书写着“康养福地 楚源保康”的乡村振兴新答卷。
(保康县文化和旅游局 谢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