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记,快来喝杯热茶!”初冬的沙坝村,暖阳洒在新修的水泥路上,村民李大爷远远看见张斌,热情地招呼着。2024年,张斌同志作为安徽省烟草专卖局派驻太湖县新仓镇沙坝村的第一书记,告别城市繁华,来到沙坝村任第一书记。两年间,他用脚步丈量全村25个村民小组,走访1174户农户,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村民家中,从“外来书记”变成了村民口中亲切的“自家人”,带领沙坝村蹚出了一条产业旺、村民富、乡村美的振兴路。
扎根泥土:用真心换真情的“民情书记”
“既然来了,就要把根扎在这里,把群众当亲人。”这是张斌驻村第一天给自己定下的准则。初到沙坝村,他带着笔记本挨家挨户走访,三个月记下320多条意见建议。村民的诉求他必到,矛盾纠纷现场他必到,突发事件处置他必到。
今年四月的一个深夜,徐屋组杨老太突发脑梗,子女远在杭州。张斌接到电话,立刻带着老人老伴摸黑送医。“多亏张书记及时相助,救了我母亲!”第二天,赶回的杨老太儿子红着眼眶道谢。这样的事,在张斌驻村日记里记了厚厚一本:帮赵姓困难户在站前广场争取摊位,协调外出务工徐姓村民子女在合肥就近入学,及时协助杨姓老人解决就医难题……“他心里装着咱老百姓的事,比亲人还亲!”村民们说。
产业造血:让土地生金的“创新书记”
“乡村振兴,产业是底气。”沙坝村有5287亩耕地、7925亩林地,却长期产业单一。张斌带着村“两委”班子翻山越岭勘察资源,邀请12批专家“把脉问诊”,用“思维导图工作法”梳理60余条村民建议,敲定稻虾混养、苗木花卉、生态种植三大主导产业。
为发展稻虾混养,他连夜把20斤养殖技术资料翻译成方言手册,引入“物联网+生态养殖”模式,请来水产专家现场指导水位调控、病害防治。如今,沙坝村稻虾混养基地水稻亩产提升15%,小龙虾存活率提高20%,2024年为村集体带来45万元收益。
苗木花卉产业遇瓶颈,他引入扦插育苗新技术,让幼苗成本降30%,还带着村干部跑遍8个县市,与学校、企业签订食材供应协议,线上开设“沙坝生态农产品”专区,首月销售额就达3万元。“以前稻子卖不上价,现在龙虾、大米、苗木都成了‘香饽饽’!”养殖户吴大叔笑着说。
民生答卷:把实事办到心坎上的“暖心书记”
“以前村里路不好,看不见亮光,摔跤是常事。”这是张斌走访时听到最多的抱怨。他争取30万元项目资金,装上173盏太阳能路灯,夜晚的村道亮如白昼。针对韦冲组灌溉难题,他带人勘测修缮水塘引水系统,“水顺着渠流进田里,咱们心里就踏实了!”村民们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张斌摸排困难户需求,在家庭农场、苗木基地设公益性岗位,帮助12人稳定就业。岁末年初,他用扶难济困资金买米面油,慰问50户困难家庭;为独居老人改造危房,协调孩子入学,“张书记来了,咱老百姓的烦心事儿就有人管了!”
他还带着村民搞人居环境整治,推行“门前三包”,每月季度考评“清洁家庭”;办屋场会、板凳会宣讲政策,联合学校搞防溺水教育,“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如今的沙坝村,垃圾少了,笑脸多了,村风更文明了。
振兴答卷:从“后进”到“先进”的蜕变
两年耕耘,沙坝村蜕变: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从过去的不足50万元跃升至195万元,连续两年增长超20%,先后获评“乡村振兴先进单位”、“现代农业发展工作先进单位”、“文明村镇”。村民人均收入增长40%,“稻虾混养”成全县金字招牌,“沙坝生态农产品”走进长三角。
“张书记为了争取项目,曾一周跑遍市县部门;为推销农产品,自驾车跑遍周边五县市……”村主任说起这些,眼眶泛红。而张斌总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沙坝村的振兴,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
如今,走在沙坝村,稻田虾田,苗木葱茏,路灯明亮,村民笑脸盈盈。张斌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在乡村振兴的答卷上,写下了一名驻村干部最生动的注脚。(通讯员:太湖县烟草专卖局 祝武源)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