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1日上午,棠湖中学教育集团“以集体备课为抓手、提升课程转化力,落实五项基本功”专题教研活动在双流区九江初级中学电教室举行,活动历时4小时,特邀四川省教科院义务教育研究所所长何立新、双流区教科院初中室主任李志江参与指导,双流区棠中教育集团下的棠湖中学、东升一中、金桥初中、怡心第一实验中学和九江初中等校领导及教师代表齐聚交流,以“实操展示+经验互鉴+专家赋能”的闭环模式,推动集团教研从“形式联动”向“实效共生”升级。
01、让教研落地有节奏、有深度
集体备课 “晒”出真操作
活动伊始,语、数、英、化、生、音6大学科同步开启分组展示,将集体备课的“幕后过程”搬至台前——各学科备课组围绕教学目标续写、评价任务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等核心内容现场研讨,直观呈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操细节,为后续交流锚定了“问题导向”的基调。
多元实践 “碰”出新思路
集团各校依次开展聚焦集体备课实践为主题的交流:
怡心第一实验学校以“应势·应时·应变”为核,分享学科教研组在集体备课中构建“四有课堂”(有趣、有效、有参与、有思维)的课型建模经验;
金桥中学以《回忆我的母亲》为例,展示“五备两课”流程——先由教师分工收集课标、学情等资料形成教案雏形,再经集体研讨优化;
东升一中分享七年级数学备课组实践,聚焦集体备课中的作业分层设计与精准教学;
棠湖中学则围绕“集体备课下的教研实践”展开,核心内容聚焦“课堂建模”等六大教研维度,为集体备课的课堂转化提供了可落地的路径。
专业视角 “点”出优化点
基于前期的展示与分享,双流区教科院初中室李志江主任以“观察者+研究者”的双重视角切入指导:既肯定了部分学校“分工明确的备课流程”“立足学情的分层设计”等亮点,也针对“研讨聚焦度不足”“个性化备课环节缺失”等共性问题,提出“强化角色分工”“建立备课成果迭代机制”等靶向建议,为实践校准了方向。
深度拆解 “理”清方法论
四川省教科院义务教育研究所何立新所长以“集体备课的系统构建”为主题开展专题讲座,从“破误区、抓关键、落实践”三个维度,为教研提质提供系统方法论:
破局形式化误区:直指“40分钟集中研讨即完成备课”的惯性问题,提出要建立“资料前置收集-分角色深度研讨-个性化二次调整”的全流程机制,明确“资料统计员”“学情分析员”等专项角色,让集体备课从“临时凑会”转向“常态协作”;
锚定课程转化关键:强调以“课标-教材-学情”为三角支撑,建议以单元、真实任务为备课单位,先形成覆盖“目标、重难点、活动设计”的共性教案,再引导教师结合班级特点、个人风格做个性化适配,避免“千人一课”的同质化问题;
落地五项基本功:结合备课场景拆解“德心共育力、课堂教学力”等能力的培养路径——比如通过“生活情境融入备课环节”强化课堂吸引力,通过“分层任务研讨”匹配不同学情需求,同时倡导借助信息化工具沉淀成果,构建可迭代的教学资源库。
共识凝聚 “引”向新实践
讲座结束后,棠湖中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工作)陈玲首先感谢了何立新所长、李志江主任的专业指导,双流区教科院“五项基本功”的方向引领,九江初中的精心承办及各集团校的全力参与。
陈玲校长对棠中教育集团各校后期的教研工作提出了新的期望:深化集体备课协同,搭建线上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优质教案与成果,强调需在共性方案基础上开展个性化二次备课;分阶段推进五项基本功专项训练,重点提升课程转化力、数字应用力;拓展校际合作,推动课题研究、文化建设等多领域协同,凝聚合力提质增效。
随后,九江初级中学郑蓉校长作总结发言,明确后续集团教研的推进方向:要以本次活动为起点,搭建集体备课成果共享平台,推动优质教案、研讨经验的校际流动,让教研实效真正落地课堂。
02、让教研从“聚起来”到“强起来”
本次活动以“集体备课”为纽带,既通过学科展示、校际分享呈现了一线实践的真实样貌,又借助专家指导、专题讲座完成了专业认知的升级,最终锚定“提升课程转化力、落实教师五项基本功”的核心目标,为集团校后续教研明确了“实操筑基+专业赋能”的双轨路径,也为校际协同育人注入了新的动力。
(四川省双流棠湖中学)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