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11月12日电(记者 彭娜)11月的皖南,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诗意长卷。2025网聚美好安徽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这片灵秀之地,在移步换景间,触摸安徽山水相依、人文共生的温润肌理,聆听生态与文化的绝妙交响。
平天湖:邂逅诗意山水与生态之美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记者团沿着池州市平天湖景区的湖上栈道徐行,蜿蜒的栈道如一条丝带,将人与自然温柔地连接在一起,湖水与天际相接,远处齐山轮廓若隐若现。景区有一条长约1公里的“天路”,高空俯瞰时呈现出长路在水、浑然天成的视觉效果。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后,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
齐山作为平天湖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与九华之胜,并擅江南”的美誉。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巨大的“齐山”二字石刻为宋代名臣包拯任池州知州时手书,至今依然清晰可见。杜牧、李白等历代文人在此留下诗作,“一座山就是半部江南文化史”。
平天湖是鸟类栖息的“天堂”,每年秋冬季节,都会迎来白鹤、小天鹅等大批候鸟。“看!飞过一群小天鹅!”同行一位记者举着镜头感叹,“这里的环境真的好治愈啊。”
浮山:赏火山风貌 观摩崖石刻
浮山是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的风景名胜区,记者团拾阶而上,一路可见到具有典型火山地貌特征的山峰和岩洞。浮山有“中国第一文山”的美誉,孟郊、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王阳明等均曾为浮山题诗作文。浮山还是清朝桐城文派的发祥地,孕育了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
摩崖石刻是浮山人文鼎盛的见证,这些石刻遍布山间崖壁,内容涵盖诗词、题记、佛经与碑铭,字体多样,篆隶楷行草皆有留存。导游介绍说,浮山现存摩崖石刻483块,很多石刻背后都有着独特经典的故事。“已从浮山来,更觉浮山好。万壑染秋云,乾坤怪未了。游人无古今,天风醉花鸟。我欲煮烟霞,呼童拾瑶草。”在明代书画家雷鲤的眼中,浮山之美,已不似人间所有。
浮山还是一座孕育革命火种的山,王步文等人曾在此开展革命活动并领导农民运动,在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傩仙镇:非遗夜游嗨起来 文旅融合火起来
夜幕降临,九华天池畔的傩仙镇灯火璀璨。实景剧《傩王传奇》的鼓点骤然响起,记者跟随游客涌入傩仙老街,只见演员们戴着傩面具穿梭人群,灯光秀与徽派建筑交相辉映,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出“傩戏脸谱”。带家人来体验夜游的安徽本地游客张先生说:“街区到处是傩文化元素,感觉穿越回了古代的傩祭现场”。
池州傩戏是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被誉为“戏曲活化石”,以其古朴淳厚的魅力打动人心,既是民间艺术的精华,也是研究古代文化、地域风情、民俗工艺的活文物,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傩仙镇创新“日游+夜游”模式,让古老的傩戏以更年轻、更时尚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街区内,傩文化展示、民俗表演、活动市集相互交融,游客既能欣赏原汁原味的傩戏表演,又能参与互动体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这项千年非遗真正“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