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抖”故事汇】务川“村抖”:小屏幕“抖出”乡村大活力

【“村抖”故事汇】务川“村抖”:小屏幕“抖出”乡村大活力

来源:务川融媒体中心 2025-11-11 18:4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当82岁的冉启常看着自家干南瓜片在直播间十分钟内售罄,振臂惊呼“网络太神奇”时;当70岁的覃智英提着黄豆和酸辣椒走进“村抖”集市,不到20分钟就收获140元货款时,黔北务川的乡村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变革。这场以“村抖”为名的实践,不仅让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更勾勒出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show.jpg
图为蕉坝镇“村抖”现场主播计正军正在直播 王光敏 摄

“村抖”的兴起,始于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回应。今年6月,蕉坝镇千亩鲜食玉米丰收,为拓宽农户销售渠道,镇干部与群众急中生智将直播间搬入田间地头,十余位主播现场直播带货,吸引62万人次观看,累计卖出鲜食玉米、农家腊肉、灰豆腐等农特产品12.8万元。

这份应急探索的成功,恰恰戳中了山区农产品销售的痛点——过去村民赶集要“风吹日晒守整天”,土货再好也常“藏在深闺人未识”;如今“人赶集”变“货上网”,农历三、六、九的赶集日成了“云端集市”的开播日,村民带着农产品到直播现场排队取号,坐等订单上门。从蕉坝镇48场直播81.6万元销售额的积累,到全县职校师生60余场直播带动20余万元增收的延伸,“村抖”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打通了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最后一公里”。

show.jpg
图为蕉坝镇“村抖”直播现场 

“村抖”的进阶,在于从流量热闹到产业生态的深耕。务川没有止步于零散的直播带货,而是主动构建起可持续的发展体系。在人才端,本土服装老板转型主播、职校师生组团助农、村民亲自上镜推介,形成了“专业团队+草根力量”的主播矩阵,乡音土语里传递的真诚比华丽话术更打动人心。在供应链端,贵州村抖珍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整合16个乡镇(街道)资源建立“四统一”体系,让简陋包装的土货有了标准化“身份标识”。

更令人欣喜的是,物流企业主动上门合作,昔日制约外销的物流瓶颈正在破解。这种“教育赋能+草根直播+企业化运营”的模式,让“村抖”从公益助农走向市场经营,实现了从“卖得出”到“卖得久、立得住”的跨越。

show.jpg
图为直播现场

“村抖”的价值,早已超越单纯的商品交易。在务川中等职业学校的直播间里,“跟着佬家人赶乡场”的实践课成了全国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学生们在带货中锤炼技能,把课堂知识转化为服务家乡的能力;在蕉坝镇的直播现场,腊肉的醇香、酸豆角的酸爽、糊辣椒的焦香通过镜头传递,让务川的民俗文化与生态特色同步走向全国。

如今,“村抖”正在将互联网的数字流量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实实在在增量。这种增量,既有村民钱包鼓起来的物质收获,更有乡村活力被激活的精神提振——当覃信容背着空背篓笑着说“有好货我就来”时,我们看到的是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自信。

show.jpg
图为主播在“村抖”直播助农 蹇诗奇 摄

从田间地头的创新直播到覆盖全县的电商生态,务川“村抖”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千篇一律的复制,而是要找准数字技术与本土实际的结合点。当政策红利与基层探索相遇,当技术创新与人文温度共鸣,“村抖”不仅抖掉了销售的愁绪,更抖出了产业的希望、文化的魅力、治理的效能。

“村抖”声声响,振兴路漫漫。随着直播小屏与地域文化、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务川的数字乡村实践必将解锁更多可能。而那些直播间里的笑脸,那些键盘敲击出的订单,那些物流车扬起的尘土,正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注脚。

(全媒体记者 邹琴印 申犇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