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碧波万顷的丹江口水库之畔,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的广袤乡村正经历着一场深刻而华丽的产业变革。
昔日传统的农耕图景,如今被一幅以雪茄烟叶为引领、多元产业交融共生、机械与人文和鸣的现代化乡村振兴画卷所覆盖。
丹江口市烟草专卖局作为这场变革的重要推动者,以产业布局规划为笔,以“烟叶+”创新模式为墨,在这片热土上精心描绘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篇章。
沃野织新锦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丹江口市烟草专卖局深谙此道,精心擘画综合体产业布局蓝图,不断探索与实践“烟叶+”轮作模式,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雪茄烟生产核心区,积极构建“以烟稳粮、烟粮轮作、和谐发展”的现代轮作体系。
思路决定出路。丹江口市烟草专卖局引导烟农不再局限于传统种植思维,而是综合考虑烟地海拔、土壤结构、气候条件以及后期销售渠道等多重因素,科学选择接茬作物。于是,“烟叶+黄瓜”、“烟叶+苦荞”、“烟叶+四季豆”等多样化的种植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在丹江口各乡镇涌现。
图为烟叶轮作后种植荞麦
“产业综合体及合作社的建设,有效帮助我们解决了长期困扰的雇工难、用工贵问题。”习家店烟叶站站长赵家兴感触颇深,“随着土地集中流转与‘烟叶+’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原本‘沉睡’的烟田彻底‘活’了起来,烟农的收入渠道显著拓宽,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同步增长。”
烟农胡金军一边在地里除草,一边乐呵呵地告诉来访者:“我这是在自家地里给老板打工呢,每天能挣100块钱。”这番看似矛盾的话语,揭示了一种创新的合作模式。
原来,为了打消部分烟农对“烟叶+蔬菜”模式销路问题的顾虑,习家店镇党委政府与烟草部门共同探索出了“大户领头”模式:普通烟农将采收后的烟地免费提供给有经验、有渠道的种植大户进行轮作种植,大户则负责清理地膜、烟杆等,并优先雇佣提供土地的烟农参与田间管理。这样,土地流转了的烟农既实现了土地的轮作养地,又能在“家门口”获得务工收入;种植大户则降低了土地成本,获得了规模效应,增强了发展信心;整个产业也因此实现了更高效的资源整合。
铁牛绘“丰”景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而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一环。
“最近正是整地起垄的关键时期,附近的乡亲们都提前一周来预约机器作业,”均州烟叶专业化合作社的队员胡金军,此刻正是一名熟练的农机手。
他擦去脸上的汗水,目光专注地驾驶着大型起垄机在田间稳步前行,“像这种大家伙,一次能起两条垄,效率高的时候,一天能完成七十多亩地的起垄任务。” 高效机械的应用,极大地缓解了季节性劳动力紧张的矛盾,确保了农时。
而大型双垄起垄机,仅仅是丹江口雪茄烟叶生产机械化图景中的一隅。为了适应本地复杂的丘陵山地地形,烟草部门与合作社引进了多样化、适配性强的农用机械:深耕细作的大型旋耕机、灵活轻便的“小白龙”管理机、环保高效的新能源轻便电动打孔器、集起垄覆膜功能于一体的一体机……这些钢铁“伙伴”正帮助农户们抢抓最佳整地时机,为接下来的烟苗移栽做足充分准备,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标准化水平。
图为双垄起垄机正在起垄
“丹江口市依托现代化机械和技术,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全力为农户做好生产各环节的服务保障,助力农户增收致富。同时,我们致力于打造丹江口雪茄烟叶这块特色金字招牌。”该局主要负责人王勇的话语,道出了烟草部门以科技赋能产业、以产业回报乡村的坚定决心。
2023年,丹江口市更是将雪茄烟叶产业明确列为当地三大农业产业之一。这一定位,赋予了雪茄烟叶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更多期望。
如今,丹江口烟区依托均州烟叶专业化合作社,已经构建起覆盖“移栽、田管、晾制、发酵、分级”五大关键环节的雪茄烟叶专业化现代农机农艺服务体系。
现代农机的身影贯穿全程,成为提升烟叶质量、保障原料特色的关键力量。正是得益于这套日益完善的现代化体系,丹江口所产的茄衣、茄套烟叶才能成功跻身国内中高端雪茄烟叶原料行列,成为展示丹江口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一张亮眼“版图”。
融合绽芳华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融合是方向。
对口帮扶的习家店镇五龙池村,是观察这种多元融合实践的绝佳窗口。烟草部门的工作队依据当地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生产环境,帮助村里大力发展香菇、羊肚菌、特色鲤鱼等短平快特色产业。
“我们巧妙利用了烟叶育苗结束后闲置的育苗大棚,”习家店烟叶站站长、兼任五龙池村乡村振兴第一书记的吕培军指着一排排菌棒上饱满的香菇介绍道,“帮助帮扶农户种植香菇、羊肚菌,从年前开始采收,基本上10天左右就能采一茬,现在还在持续出菇。这个季节,羊肚菌也开始上市了,镇上居民抢着买,非常畅销。能切实帮助农户增加收入,是我们感到最幸福的事。”
图为合作社香菇大棚
“我家流转了土地,种了80多亩烟。以前每年烟叶采收后,空地种什么、怎么销是个大难题。常规蔬菜市场竞争激烈。”一位烟农分享道,“在烟站的指导下,我们去年尝试种了荞麦,这在我们这儿算是个稀罕物。收获后晾成干品,反而更好销售了。” 这种基于市场需求的精准引导,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五龙池村还凭借其286间标准晾房、集中连片的烟田以及全面推广的绿色防控技术,成为了丹江口市标准化生产的示范烟区,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和谐统一。
而在因千亩仁用杏而得名的杏花村,产业融合则展现出了另一番风情——与文旅产业的深度结合。
每年阳春三月,千亩杏花竞相绽放,如云似霞,吸引数以万计的周边游客前来踏青赏花,“杏花村”已成为丹江口市旅游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在当地政府政策扶持下,杏花村不仅有名扬在外的仁用杏,其种植的特色小猕猴桃也以个头小巧、品种多样、汁水甜润而远近闻名。“每年‘三花节’(杏花、桃花、樱花)期间,我们村的山都被染成了粉红色。”村民张朝富热情地介绍,“那时候,很多来游玩的城市客户尝到我们的特色猕猴桃后,都非常喜欢,现在都已经开始提前预订今年的收成了!”
“春有杏花、夏有茄、收获仁杏美到家。”这句顺口溜形象地概括了杏花村“雪茄烟叶+杏树+猕猴桃”三产融合的独特魅力。百亩优质烟田环绕山脚,与远山近岭相映成趣。美食、美景,共同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乡村图景。
“每年‘三花节’,我们都会积极参与,在现场进行雪茄烟卷制展示,让游客们能更直观地了解我们的雪茄烟叶文化,”雪茄烟叶试验站的科技管理员任震说道,“可以说,雪茄烟叶已经成为杏花村文旅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提升了雪茄烟叶的文化内涵和品牌知名度,也为乡村旅游增添了独特的吸引力,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从精耕细作的“烟叶+”轮作,到铁牛驰骋的机械化管理,再到百花齐放的多元产业融合,丹江口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正以“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为引领,勇担厚重企业责任,与地方党委政府、广大烟农和合作社一道,在丹江口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共同执笔,持续描绘着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绚丽”乡村振兴画卷。(康子龙、佘真溪)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