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11月11日电 11月8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智慧农业论坛在浙江乌镇举行。在全球粮食安全面临不确定性与气候变化挑战的当下,智慧农业正从一项前沿技术升级为保障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战略基石。论坛以“AI时代的数字农业解决方案”为主题,旨在探寻数字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创新路径,携手打造多方协同的产业生态,共同推动全球农业农村的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在智慧农业论坛上,国内外专家深入探讨了如何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动能注入每一片土地,通过新技术来提高粮食产量,让亿万农民共享数字发展成果。
世界银行数据驱动数字农业项目全球负责人帕尔梅什·沙阿(Parmesh Shah)表示,以往人工诊断农作物病虫害需要几天、几个星期,而现在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小农户上传的照片立即诊断,一分钟不到就可以提供解决方案。
沙阿还指出,人工智能可以为农民提供定制化建议,人们可以通过软件聊天的形式咨询农业问题。“比如在遇到天气变化时如何应对,以及如何根据实时情况调整施肥方案等等。”他说。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副主任柯世明(Simon Clements)指出,包容性的AI能够民主化知识获取,这不仅是创新,更是赋能。
柯世明说:“随着技术和认知的不断进步,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为知识传播开辟新的领域。在埃塞俄比亚和秘鲁的村庄,农户们可以用他们的母语同AI助手和聊天机器人聊天,了解如何种植那些抗旱作物,什么时候采收和储存他们的农作物,以及以什么样的价格出售他们的农产品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
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信息官德扬·亚科夫列维奇(Dejan Jakovljevic)在接受中国日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在农业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数字化转型成效斐然。他说:“我们见证了中国总能将战略目标转为实际行动,并不断改进,形成持续优化的良性循环。”
“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业数智化转型已涵盖智慧育种、精准种植、智能养殖、数字营销和智慧物流等在内的全产业链,在农业科研、生产、装备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包括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和智慧化改造,即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支撑下,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全面转型,这是实现乡村振兴,进而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必然选择。
亚科夫列维奇认为,尽管人工智能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但数字化进程同样至关重要,应将其视为全面转型的契机。他呼吁各方借助像乌镇峰会这样的国际平台,推动更加包容的数字未来,确保“不让一个人掉队”。
当前,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正在深刻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管理效率和全球粮食安全格局,推动农业向精准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化转型。只有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才能让数字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亩田野,为保障粮食安全注入强大韧性。
(编译:陈丹妮 审核:马芮、韩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