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声焕异彩,百年影调谱华章

古韵新声焕异彩,百年影调谱华章

来源:鲁网 2025-11-11 12:2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辽西大凌河畔的文化沃土上,凌源影调戏这颗艺术明珠历经百年沉淀,完成了从皮影戏影窗后到舞台聚光灯下的华丽蜕变。作为独具特色的地方稀有剧种,它的传承与发展,是一曲融合坚守与创新、扎根人民与拥抱时代的动人乐章。凌源影调戏剧团成立以来,以人民为中心深耕创作,立足牛河梁红山文化根基,在剧目创排、惠民演出与传承发展中多点发力,让这一古老剧种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精品立团,剧目创排硕果盈枝

艺术创作是剧团的立身之本,凌源影调戏剧团集中优势力量,深耕剧目打磨,实现了传统韵味与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历史题材剧目《履霜记》斩获首届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优秀剧目”、辽宁省第十八届群星奖等多项荣誉,还入选2024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现代题材作品《喜上加喜》以精炼剧情斩获辽宁省第三届移风易俗小戏小品大赛奖项;大型剧目《百合芬芳》获评辽宁省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乡村振兴题材剧《“梨”不开》在辽吉黑蒙四省区地方戏曲展演中收获满堂喝彩。

红色题材与主题创作同样亮眼,《刘胡兰》进校园展演60余场,成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廉政主题剧《吃“余”》亮相全省廉洁文化文艺作品展演,传递清风正气;《光明行》在辽宁省地方戏曲小戏展演中展现独特魅力。这些剧目在保留影调戏传统唱腔与表演精髓的基础上,大胆融入时代元素,在舞台美术、灯光音响等方面实现现代化升级,既贴合当代观众审美,更彰显了剧团敏锐的艺术感知力。

凭借过硬的艺术质量,凌源影调戏两次迎来国家文旅部调研指导,十余部精品剧目斩获国省大奖,多次获得国省媒体宣传报道。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世无双・2025稀有剧种盛典》的舞台,更让这一百年剧种声名远播,为其纳入国家濒危剧种保护、冲击“天下第一团”美誉奠定了坚实基础。

惠民演出,文化之花遍开城乡

扎根群众土壤,方能永葆艺术活力。凌源影调戏剧团始终坚守“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服务基层、惠及群众作为核心使命,积极响应“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文化进社区”等惠民工程。剧团年均完成各类演出300余场,足迹遍布辽宁、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多地的乡镇街道与中小学校,累计惠及观众数万人次。

一场场精彩演出不仅为基层群众送去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盛宴,更让凌源影调戏的艺术魅力深入人心,不断夯实群众基础与社会影响力。作为辽宁文化名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剧团通过常态化惠民演出,既丰富了地区文化生活,更有效提升了凌源乃至辽宁的文化知名度与软实力。

守正创新,传承发展行稳致远

艺术的传承,关键在人,核心在魂。凌源影调戏剧团高度重视人才梯队建设,通过师带徒传承、专业技能培训、邀请名家指导、与高校院团共建“产学研”基地等多元方式,着力培养中青年演员与演奏员,构建起老中青衔接有序的人才队伍,为剧团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在艺术研究方面,剧团同步推进影调戏唱腔、表演技法、历史沿革的系统梳理与深度研究,将理论探讨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为剧目创排与艺术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焕发生机的同时,守住文化根脉。

展望未来,古韵新声再谱华章

从民间皮影到成熟剧种,从地方小戏到国之瑰宝,凌源影调戏剧团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扎根人民、砥砺前行的奋斗史。凌源影调戏剧团团长表示,剧团将在各级领导支持下,坚守艺术本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方面持续挖掘整理传统艺术精华,守护文化根脉;另一方面聚焦时代主题,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不断拓展演出市场。

相信在坚守与创新的双轮驱动下,凌源影调戏这一艺术瑰宝将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让百年古韵穿越时空,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奏响嘹亮新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