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粉尘对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气候的影响

该研究成果11月11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

研究揭示粉尘对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气候的影响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11 13:5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1月11日电(记者 李梦涵)通过集成分析全球22条海洋岩芯粉尘记录(图1),中英瑞三国联合科研团队发现,新生代以来,全球主要海盆粉尘沉积通量呈阶梯式增长,其显著跃增期与北半球冰盖扩张及亚洲、北美、非洲等源区的干旱化进程同步。据此,研究团队认为,晚新生代以来,全球变冷驱动的大陆干旱化、冰盖扩张增强的物理侵蚀与风力输送作用,以及以青藏高原隆升为代表的大地形对水汽的阻隔效应,共同驱动了全球粉尘释放与海洋粉尘沉积通量的增加。

全球主要大洋盆地粉尘通量晚新生代以来阶段性增加与全球变冷显著同步

该研究成果11月11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

文章的第一和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环境团队昝金波研究员介绍,全球陆地每年释放的粉尘超过40亿吨。作为连接陆地、大气与海洋的关键纽带,源自干旱、半干旱区的粉尘携带铁、磷等海洋限制性营养元素,通过大气环流远距离输送至海洋并沉降。这一过程对海洋浮游植物产生关键的"施肥效应",不仅有效提升海洋初级生产力,还通过强化"生物泵"效能,将大量二氧化碳从大气转移并封存于深海,进而深刻影响全球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然而,该效应的强度与效率,不仅取决于粉尘输送通量,更与其源区特性、理化性质、营养元素赋存形态及在输送过程中的演化密切相关。当前研究多聚焦于粉尘的通量变化,而对"来源-演化-生物效应"这一完整链条,尤其是粉尘组成与海洋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机制,仍缺乏系统认知,已成为制约粉尘气候效应准确评估的关键瓶颈。

北太平洋与南大洋地质历史时期粉尘通量、海洋生产力及碳循环变化的联系

为此,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环境团队昝金波研究员与方小敏院士领衔,联合英国兰卡斯特大学Barbara A. Maher教授、瑞典乌普萨拉大学Thomas Stevens教授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吴福莉、杨一博研究员等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系统综述了粉尘对全球碳循环与气候的影响,梳理并揭示出全球主要沙尘源区在地质时期粉尘通量的演化规律、矿物组成及关键营养元素含量和赋存形态的差异,评估了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在此基础上,明晰了粉尘循环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气候变化中的关键作用与反馈机制,并指出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突破方向。

"这一全球性趋势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菲律宾海及南大洋等关键区域均有清晰记录。"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方小敏院士说。研究还进一步揭示,粉尘通量增加对北太平洋和南大洋生产力的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图2)。在南大洋,粉尘是冰期亚南极海域的关键铁源,有效提升了生产力。在北太平洋,其效应则更为复杂:尽管粉尘通量早有增加,但低纬度地区直到中更新世,随着粉尘自身磷(P)和二价铁(Fe2+)含量的提升,才引发浮游植物群落从颗石藻向固碳作用更强的硅藻转变,并强化了南海的初级生产力;而亚北极太平洋因受其他营养源(如上升流)影响,生产力未同步提升。这些差异凸显粉尘的"施肥效应"不仅取决于通量变化,更由其来源、成分和元素生物可利用性共同决定。证据显示,亚洲冰川源粉尘因富含活性营养元素(如P和Fe2+),其影响远高于高度风化的北非粉尘(图3)。中更新世以来,输入北太平洋的亚洲粉尘营养通量因青藏高原冰川侵蚀加剧而猛增一到两个数量级,与该海域生产力和群落突然变化直接对应,证实了不同源区粉尘的施肥潜力存在本质区别。

亚洲与北非粉尘对全球碳循环及气候影响的机制对比。关键区别在于亚洲冰川源粉尘富含活性铁、磷等营养盐,对北太平洋的“施肥效应”显著,而高度风化的北非粉尘此类效应较弱。因此,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源粉尘减少,可能显著削弱其对海洋生产力的施肥作用。箭头与棕色阴影分别标示粉尘主要传输路径与源区。

研究团队认为,未来粉尘研究三大核心方向为:整合现代观测、藻类培养实验与多指标古气候重建,系统量化全球主要粉尘源区(如撒哈拉、亚洲干旱区)的营养成分及其生物可利用性;利用地球化学指标,在北太平洋等关键区域建立粉尘输入与海洋碳汇的定量关联,评估其导致的碳汇效应;最终建立包含粉尘组分与生物反馈过程的区域化参数方案,将其嵌入地球系统模型,以显著提升对粉尘-碳循环-气候互馈机制的模拟与预测能力。

【责任编辑:李朋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