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科技创新"硬实力"与"新动能"——杭高院召开科技成果交流会

浙江大学陆展教授表示,该成果是我国科学家在合成化学基础研究领域一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贡献,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在解决化学合成关键难题上的创新能力和国际领先水平。

凝聚科技创新"硬实力"与"新动能"——杭高院召开科技成果交流会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11 13:5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1月11日电(记者 李梦涵)10月以来,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杭高院")科研团队接连在空天信息、化学材料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11月7日,杭高院举办重大科技成果交流会,共同探讨战略科技领域的重要突破和杭高院科教融合平台优势。中国科学院院士、杭高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俞飚,杭高院党委书记邵雪荣,杭高院党委委员、常务副院长郑崇辉,杭高院物光学院执行院长戴宁,杭高院化材学院执行院长邓亮,杭高院化材学院研究员、副院长张夏衡出席活动,媒体记者、杭高院师生代表及行业专家和代表等共同参加,郑崇辉主持交流会。

邵雪荣向长期关注支持杭高院建设发展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等各级政府和合作单位表达衷心感谢。他表示,自2019年揭牌成立以来,杭高院依托中国科学院的雄厚资源,扎根杭州、服务浙江,全力构建科教创产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已集聚教学科研人员731人,在站博士后306人,以张夏衡研究员团队成果为代表的系列标志性科技硬核科技,为国家和区域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未来,杭高院将继续深化"一核两翼"战略,以更开放的姿态对接全球创新资源,以更务实的行动推动成果转化,为杭州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为浙江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为国家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更多杭高院智慧与力量。

俞飚表示,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深知每一项重大科研成果的背后,都凝聚着科研人员长期的心血与智慧。此次张夏衡研究员团队开发出借助N-硝胺实现直接脱氨官能团化的全新方法,既是他个人勤奋与智慧的结晶,更是杭高院推动科教融合发展、重视青年人才培养、深化"院所共建"办学特色的生动体现和有力彰显。在这样的协同育人机制下,学生可以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历练成长,实现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双丰收。今年,杭高院化材学院与药学院联合成立的浙江省糖类药物重点实验室也正式获批,化材学院将以此为契机,把相关技术突破与糖类药物的开发挂钩,在药物设计、制备等方面,走出具有杭高院特色的前沿道路。

戴宁结合物光学院发展脉络、学科布局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学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突破性科技成果。从参与"梦天舱"空间窄线宽激光器和飞秒光梳研制,到蓝碳一号A星-高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等航天载荷研制,每一项标志性成果都承载着杭高院科研人员坚持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区域发展的初心与使命。邓亮围绕平台特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对化材学院进行了系统介绍。化材学院鼓励新方向的探索与引领,坚持通过深化产教融合贯通人才培养全链条,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业转化"为一体的完整创新生态,致力于建设成为在分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教育基地和研究中心。

作为登上《Nature》顶刊的科研成果负责人,张夏衡作专题报告,深入解读了该成果原理:在制造药物、农用化学品、染料、各种材料的工业过程中,芳香胺是一个重要中间体。如果你学化学,那么大学教科书上就会学到著名的Sandmeyer反应:当量金属铜促进下把芳基重氮盐转变成芳基卤代物,进而应用在各大领域。然而Sandmeyer反应中所使用的芳基重氮盐则从芳香胺制备而来。该研究借助N-硝胺实现直接芳香胺脱氨官能团化的全新方法,N-硝胺中间体在反应体系中瞬态形成后立即转变成产物,整个过程都无需使用过渡金属铜。让我们惊喜的是,该技术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可实现芳胺C–N键向多种重要C–X键(包括C−Br、C−Cl、C−I、C−F、C−N、C−S、C−Se与C−O)以及C-C键的直接转化。与经典的Sandmeyer反应条件相比,新方法在药物合成中常用的多氮杂环体系里展现出显著优势;与其他脱氨官能化方法相比,此策略的核心优势在于仅凭实验室极易获取的简单试剂,就实现了出色的通用性。为进一步提高该技术的应用性,该研究还开发了一锅法脱氨交叉偶联策略,通过"一锅两步法"得到一系列所需要的重要骨架。也就是说,这个方法简便、环保、价格低廉,还具有很高的广谱性,有望在制药、材料制造等多个重要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浙江大学陆展教授表示,该成果是我国科学家在合成化学基础研究领域一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贡献,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在解决化学合成关键难题上的创新能力和国际领先水平。这项研究范式创新,安全性高;方法简洁,普适性强;策略集成,潜力巨大,展现出很高的工业化应用潜力。行业代表高度重视该项成果的未来应用价值,愿与科研团队一道,相互赋能,为科研成果提供工程化验证与优化落地的产业场景,共同拥抱新质生产力发展。

【责任编辑:李朋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