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铁路故事丨坐动车带母亲去复诊

请好假从工作的乡镇学校驱车四十多里接母亲去做动车,时间比较紧凑,提前交代母亲吃好晚饭,带上医疗卡、身份证等必需品。接上母亲,到了动车站已近发车时间……

我的铁路故事丨坐动车带母亲去复诊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10 15:2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又三个月了,又到了带母亲去医院复诊的日子。请好假从工作的乡镇学校驱车四十多里接母亲去做动车,时间比较紧凑,提前交代母亲吃好晚饭,带上医疗卡、身份证等必需品。接上母亲,到了动车站已近发车时间。

找到位置落座,车窗外天色黑下来了,动车缓缓启动。母亲从包里掏出几个油亮亮的、炒熟的板栗,塞到我手里:“知道你还没吃晚饭,路途远,不能空着肚子,早上拔菜时菜地里捡了一些板栗,下午给你炒的,可香呢,你快吃。”

我剥开一颗板栗,甜而粉的果肉在我嘴里化开,望着母亲,我却尝出了一丝苦涩。两年里,母亲动了三次手术,住了七次院,隔三个月还要去杭州复诊一次。每次去复诊我都有点忐忑,就怕母亲病情有变。我细细慢慢嚼着,车窗外远近的灯火游离而去,灯下必是一个家庭其乐融融的样子,我和母亲远赴医院为的就是更多这样的日子。我将脸紧紧贴在窗玻璃上,不敢回头,不敢和母亲对视。母亲却仿佛全无心事,一个劲叫我多吃点,和我聊着街坊邻里的琐事,谁家新添了孙子,谁家娶了媳妇,谁从国外回来了,谁家要装修了,还是平常那样轻松的语气。我假装很感兴趣地听着,时不时还东问问西问。母亲总是珍惜和我独处的时间,对我嘘寒问暖,我有时候还嫌烦,自从初中去外地求学后,我和母亲独处的时间越来越少。此时的车厢,让我觉得很温暖,我希望火车永远没有终点站,载着我和母亲向前,像小时候那样每天陪伴在母亲身边。

翌日,我带着母亲在医院跑上跑下一个上午,各项指标的数据出来后找医生看结果,医生一脸微笑的样子,让我马上轻松了下来。“还好的,恢复的不错。”医生的话让我心中的那块大石头放下。下午,我们便坐地铁赶往杭州东站,准备回家了。

原先对杭州这座城市我是很陌生的,根本摸不着东西南北,如今我已经熟门熟路,两年里带着母亲不知道跑了多少趟。母亲真的老了,每次她都走得很慢很吃力,她又晕车,喜欢坐地铁和动车。为了让母亲少走一步路,我把路线研究的透透的,算得上半个杭州人了。

这次,我领着母亲出了地铁,径直往东广场去,我们乘坐的动车检票口是22号,走东广场,从东进站口进去近一点。

“妈,我们走这边,近一点。”母亲跟着我,到自动扶梯前我伸手准备搀扶着她,母亲推开我的手,轻声说:“不用了,现在我会乘电梯了。”我点点头,站在母亲后面,望着母亲自然地将手搭在扶手上,我鼻子一酸。生病前母亲最远只去过县城,动车没坐过,城市没去过,甚至站在自动扶梯前会瑟瑟发抖,如今却能熟练乘坐自动扶梯了。这些“熟练”“见识”却是用她的病痛换来的。我宁愿她一辈子做那个没有出过远门的老太太,宁愿她一辈子做个在车站里晕头转向的乡下人,宁愿她一辈子做那个不敢迈步上电梯的我的母亲。

回程的动车上,我让母亲坐在临窗的位置。天色又慢慢暗下来了,母亲不像来时那样话多,只是望着窗外一闪而过的江河、村庄、城镇和远山。过了几个站台后,母亲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地对我说:“这趟车停靠的站是不是少一些。”“嗯,要少停三个站呢!”她眼睛立马亮了,全无倦意:“那,我们能早二十几分钟到家了。”

母亲的话猛得触动了我,不识字的母亲不会讲道理,没有自己的追求,她的心里装的却是那个大如天的“家国”的家。每一次出门,母亲总是磨磨蹭蹭,理由千万个,想慢一点再慢一点,想看一会儿再看一会儿,放心不下那个她经营了一辈子的巢。可是一旦踏上归途,她又像一只归心似箭的候鸟,算着时间,数着站点,希望早点归巢,继续经营好这个家。

夜色越来越暗,动车越来越快,母亲安心地睡着了。亲爱的动车,请开得再稳一点,让母亲多休息一会。我不去想今后的事,我只想这样挨着母亲坐着,再长一点,再长一些。

(作者:叶军)

【责任编辑:邵冰琦】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