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无锡11月8日电 11月7日至8日,第五届中国国际智能传播论坛在江苏无锡举行。作为论坛重要创新环节,11月7日下午,“智汇无锡·协同传声”地方国际传播工作闭门会议举行。
该会议由央视网、无锡市人民政府主办,无锡市委宣传部、无锡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共同承办,是论坛首次增设地方国际传播专题闭门研讨。会议汇聚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地的国际传播实践者、高校学者与智库专家,以“全球视野下的地方国际传播协同创新”为主题,通过案例分享、理论研讨与深度对话,凝聚起兼具实践价值与理论高度的共识。
围绕地方国际传播的关键议题,与会专家学者与实践者展开了思想碰撞,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观点。
无锡在国际传播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成为与会者关注的重要样本。近年来,无锡已逐步构建起一支多元协同、专业高效的国际传播队伍,形成了“政府引导、媒体主导、多方参与”的传播格局。
“文化需要被翻译,话语体系要实现兼容,中国故事才能更好地讲述给世界听。”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晓晖表示,无锡可以依托“世界音乐之都”,对音乐轻量化处理,帮助外国观众了解中国故事。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原所长徐清泉则给出了提炼无锡国际传播的“三大文化”支柱的建议,分别是叙事基石——工商文化、情感连接——江南文脉、青春活力——现代律动。
地方国际传播,如何真正触动海外受众?专家们纷纷表示:应超越“东方奇观”式的宏大叙事,转向“细节共情”的微观表达。
“需要传播城市鲜明的个性,构建多元的叙事体系。”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王国庆说,需要用海外受众易于接受的语境和视角,多用可视化、互动化的表达方式,才能展现真实、立体、生动的地方形象。
会议现场,南京文学之都促进会副秘书长袁爽带来了《世界文学之都漫画家驻地作品集》的创作故事,成都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中心制片人廖玮佳则分享了文明互鉴、文化记忆等主题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上海文广国际传播中心常务副主任陶秋石则讲述了ShanghaiEye平台的视频用文明共性引发共鸣的案例……这些案例生动展现了不同平台在海外叙事表达的探索。
AIGC、短视频等技术和手段极大提升了传播效率,如何更好地利用新技术实现创新表达?
新华社原副社长周锡生认为,技术是传播的工具而非目的,地方国际传播应把握“技术赋能与文化深度”的平衡。在运用新技术创新传播形式的同时,要深挖地方文化内核,将江南文化、产业精神等独特元素融入叙事,让跨文化传播既有“传播力”更有“感染力”。
“技术变革带来了传媒变革,网游、网文、网剧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可以成为更有效的传播方式。”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洪宇分享了全球媒体变化的新格局,提及要特别关注游戏电竞、在线影视、网络文学、动漫、音乐等数字文化的出海能力。
成功的国际传播离不开政府、市场、社会的合力。会议现场,行业实践者提出,需进一步激发企业、民间创作者等多元主体的内生动力。
“国际传播不能是文化符号的简单搬运,城市故事的讲述不能泛化。”新华社参考消息智库副主任张陆煜说,通过“先听后说”,让城市的国际传播实现从单向宣传转化为双向对话,才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我们通过‘世界丹顶鹤青年记者’‘全球网络达人’‘印象中国’等模式,吸引全球青年、留学生与创作者共同参与内容生产。”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我苏国际传播中心主任助理王攀通过injiangsu我苏平台建设的实践,展现了国际传播如何从单向输出转化为共情共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