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的世界

我对“远方”的具象感知,始于1986年铺到家乡的那两条钢轨。

平行的世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07 17:2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一、铁轨初现:远方世界的召唤

我对“远方”的具象感知,始于1986年铺到家乡的那两条钢轨。当“城庄铁路”将渤海湾畔的庄河与大连相连,火车——这个曾在课本插图中见过的庞然大物,裹挟着陌生的汽笛与金属气息,轰然闯入了我的生活。它像一位沉默的启蒙者,以铿锵的车轮节奏,在我面前展现出一个比海平面更为辽阔的世界。

这份对远方的想象,在次年高中的《世界历史》课上得到了清晰的坐标。老师讲到1825年英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时,我下意识地在心里算了一笔时间账:160年。这160年的差距,像一道深邃的沟壑,横亘在两个世界之间。那个数字如一根冰冷的针,深深扎进了一个十六岁少年的心里。那一刻,震惊、不甘与渴望交织的情绪悄然萌发。我暗自立下志向:要读工科,要成为一名工程师,更要亲眼去看看那个发明了蒸汽机、在工业文明跑道上领先我们一个多世纪的遥远国度。

二、初次远行:绿皮车厢里的温暖

1988年夏,高二的我提前参加了高考。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已是九月中旬,错过了统一的开学时间。就在我以为要独自踏上人生首次远行时,父亲的忧虑化作了堂叔的奔走。他不仅托人买到了珍贵的火车票,还为我找到了一位同行者——小关姐姐,她是我高中的学姐,也是堂姐在西北工业大学的校友。

第一次走进大连火车站,我成了现实版的“刘姥姥”。售票窗前蜿蜒的长龙、候车大厅里鼎沸的人声、混杂的方言与广播,共同织成一张巨大而躁动的网。而小关姐姐,这位只比我大一两岁的姑娘,却如经验丰富的舵手,在这片人潮中从容导航。我安心地跟在她身后,扮演着“行李员”的角色,最初的惶恐被她沉稳的背影悄然抚平。多年后,得知她已成为辽宁证监局的高管时,我毫不意外——她当年那份干练,本就担得起任何重任。

那趟旅程,我握着的是一张印有座号的车票。这在当时近乎奢侈,意味着从大连到北京近二十小时的旅途不必在拥挤与摇晃中苦熬。后来我才明白,这张薄薄的纸片背后,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温情与无奈——它往往需要“关系”的加持,或是小概率的运气。

当墨绿色的绿皮火车如喘息巨兽般伏在站台边,我屏住呼吸,没有发出传说中那位老人般的惊叹:“趴着跑就这么快,站起来还得了!”自己虽然曾远望过火车在原野上飞驰而过,但近距离感受仍令我震撼。我甚至蹲在车轮边,试图用有限的物理知识解答“摩擦系数这么小,火车如何刹车”的幼稚疑问。直到小关姐姐连连呼唤,才将我拉回现实,依依不舍地踏上列车。

这是一趟被幸运眷顾的旅途。既有金榜题名的喜悦,也有小关姐姐的亲切呵护,更在列车上遇到了列车长“签票”——后来才知,这并非每次都能遇上的服务。如果没有签成中转票,就意味着要在北京站排起望不到头的长队,面对未知的等待甚至耽搁行程。因为心情明媚,连车窗外陌生的风景都显得格外新奇。途经河南,第一次见到枝头挂满的红柿子,如一盏盏温暖的小灯笼,照亮了前行的路。三天两夜,两千多公里,当列车最终停靠在古老的西安站,小关姐姐已成了我在这座陌生城市里,除堂姐外的另一位亲人了。

三、独自闯荡:拥挤车厢里的人间情谊

有了第一次,往后的寒暑假期,我便开始独自往返。学校放假时,西安铁路局会贴心地来学校统一售票,让我们这些异乡学子安心归家。但返校的票,却需要各显神通。

最艰难的一次,是1990年春节后的返校。几经周折,我只买到一张从大连到北京的站票。那时,什么都慢:大连到北京需19小时;北京到西安则要24小时。我倚在拥挤的车厢连接处,看着有人胡乱地铺了几张报纸钻到座位底下,有人蜷缩在过道里坐在行李上的情景。起初我还放不下年轻学生的所谓“面子”,不肯效仿。直到过了沟帮子,车厢被彻底塞满,身体时常被挤得悬空,才明白在生存的实感面前,体面是如此的脆弱。

火车像一条饱食的巨蟒,在东北平原上缓慢爬行。过了沟帮子,人更多了。身体被挤压着,有时甚至双脚离地。为了化解前胸贴后背的尴尬,陌生的人们开始交谈。就在这样的拥挤中,我遇见了一位去兰州大学的学长。不问姓名,不问来历,只问“前程”,两个年轻人就在这摇晃的车厢里结成了暂时的同盟,决定在北京中转时结伴而行。下午三点抵达北京站,并非签票的好时机。我们做出了大胆而无奈的决定:不出站,在偌大的北京站台上,像一名优秀的侦察兵一般寻找任何一趟西行的列车。

最终,我们找到一列开往乌鲁木齐的火车。紧闭的车窗内,零星坐着几位“先行者”。我们鼓起勇气央求,或许因我们一副学生模样,车里的人爽快地抬起了车窗。爬进车厢的瞬间,幸运与窃喜在心中交织。

根据“江湖”流传的经验,我们忐忑地选择了车厢最后一排的空座。绿皮火车一节车厢约有120多个座位,售票处卖票时有个惯例:一般车头和车尾合计10个座位号会保留,不对外出售。按照这所谓的经验,我和学长在一节车厢的最后一排自行安顿下来。从检票到开车前的半小时,时间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无限地拉长了,每一次有人走近都让我们心跳加速。最终,座位的主人还是在火车汽笛响起时连跑带颠地出现了。那一刻,我没有懊恼,反而有一种石头落地的释然。那一刻,我顿悟了一个人生真谛:不属于你的,终究不属于你。

体力开始透支的我们分头寻找短途旅客。学长幸运地在隔壁车厢找到一位在洛阳下车的善良旅客。那位大哥在到站前半小时,巧妙地以“上厕所”为由,将学长唤至身旁,用智慧避免了一场潜在的抢座风波。过了洛阳,学长执意让座,我们反复推让,最终达成了一个此生难忘的折中方案:他坐在座位上,我坐在他的大腿上。从洛阳到西安的十个小时,我就这样坐在一位萍水相逢的学长大腿上,在车轮有节奏的哐当声中,在半梦半醒间撑到了终点。

站台上匆匆一别,甚至未曾互留姓名。但那份带着时代烙印的温暖,三十多年过去,依然留存。去年,我填下一首《生查子·忆长安同行人》,略作怀念:“雨化泮水烟,云卷萍根絮。寒月照流年,淹阻青衫渡。燕燕飞北南,梦忆梅边树。遥问旧时人,补寄灞桥柳。”唯愿他一生安好。

四、智慧求生:属于那个时代的小聪明

多年挤火车的经历,也让我练就了一些在方寸之间求生存的“智慧”。大三时,湖南籍女友的姐姐和姐夫来西安,返程时只买到站票。为展现东北人的热情,我和女友(如今的妻子)买了两张站台票,送他们上车。“重操旧业”,我先从车窗爬进去,将行李放在最后一排的空座上,为他们占了两个座位。幸运的是,一路无人认领。这个小小的“聪明”,后来竟在岳父岳母面前,成了姐姐为我美言的重要佐证:“那个小伙子头脑灵活,遇事能干,值得托付终身。”

1992年冬,我去衡阳为妻子办理工作调动。在北京中转时,当天去衡阳方向的所有车次的车票都已售罄。我买了张站台票混进了车站,计划凭借自己“爬窗”绝技上车,奈何列车员严防死守,此路不通。眼看开车在即,在我“黔驴技穷”之际,忽然想起口袋里有一本《中华商报》的特约通讯员证——那是我看到招聘兼职通讯员广告时,寄去了简历和证件照,一个月后收到的证件。我决定扯一下报社这张虎皮作大旗,整理了一下衣服,镇定地走向一位面善的列车员,递上证件说:“大哥,我是《中华商报》记者,去衡阳采访,临时出差没买到车票,能不能通融一下,先让我上车,然后在车上补票?”列车员打量了我一番,见我文质彬彬,像个文化人,竟点头同意了。那一刻,感激之情与因为自己的小聪明而生的窃喜交织在一起,滋味复杂。

五、时代飞驰:从绿皮车到“陆地飞行”

1996年,我从兵工厂辞职,加入一家美国商社,成为一个“买办”(商务代表)。身份的转变带来了出行方式的升级。远途乘飞机,近途自驾或打车,我与绿皮火车的缘分似乎渐行渐远。虽然自己不常坐了,但为来访朋友买票仍是难题。好在时代在进步,城市里陆续出现了火车票代售点,花上五元手续费就能免去排队之苦,这在那时已是了不起的便利。

真正的革命性变革在2011年到来——12306网络购票系统横空出世。紧接着,2012年12月,沈大高铁开通。2013年夏天,我特意邀请了原兵工厂的七家好友,通过12306统一订购高铁票,组团从鲅鱼圈出发,去铁岭欣赏荷花。朝发夕归,这在绿皮车时代是完全不敢想象的。

踏进“和谐号”车厢,宽敞明亮的空间、整洁舒适的座椅映入眼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脸上洋溢着轻松的笑容。我甚至用挑剔的目光仔细观察了卫生间,其洁净程度不亚于星级酒店。训练有素的列车员,服务水准堪比空乘。我惊叹于风驰电掣的速度,更感动于12306为出行带来的尊严与便捷——无需排队,不必求人,动动手指就能体面地安排行程。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

后来我得知,主持开发12306这套庞大系统的单杏花博士,竟是我的小师妹。我们都毕业于西安工业学院,她1991年入学,我1992年毕业。那时的校园很小,或许我们曾在食堂擦肩,在阶梯教室邻座,却无缘相识。但我由衷地为她感到骄傲——她与她的团队,用代码为亿万国人铺就了一条便捷、公平的出行之路。

六、梦想交汇:平行线上的传承与超越

2015年,我送儿子去东北财经大学读书。乘坐高铁,从鲅鱼圈到大连,仅用了半小时。当我在平稳如舟的车厢里,向他讲述当年爬车窗、坐大腿的往事时,他惊讶得合不拢嘴,仿佛在听一部遥远的《天方夜谭》。

后来,儿子替我圆了年少时的梦——去了英国,在蒸汽机的故乡留学三年。然而,他在电话里说:“爸,英国没有高铁,火车也很慢。我在国内没机会体验绿皮车,倒是在英国补上了课。”语气里,有无奈,有调侃,更有一种基于亲身对比后产生的自豪。他还告诉我,学校门前那条路,开学时就说要修,直到他毕业,依旧如故。这种效率的对比,让他对“中国速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从1986年家乡第一次通火车,到如今乘坐高铁风驰电掣;从彻夜排队求一票,到指尖轻点轻松购票;从160年的时空差距,到在大部分领域实现并跑乃至领跑……这两条平行的钢轨,默默见证了一个国家如何用几十年时间,奋力追赶并超越现代化的历程。

我有时候沉思,这个世界仿佛就是由无数平行线构成的——铁轨是平行的,时代是平行的,一代代人的奋斗足迹也是平行的。但总有一些时刻,这些平行线会产生温暖而有力的交汇:比如那位借我大腿当座位的学长,比如为我打开车窗的陌生人,比如通融我上车的列车员,还有那位用科技改变亿万人出行的小师妹……正是这些来自平凡或不平凡人的微光与善意,让冰冷的平行世界充满了人性的温度。

如今,站在明亮的高铁站台上,看着“复兴号”如银色闪电般倏忽而过,我总会想起三十多年前,那个蹲在绿皮火车轮边,苦苦思索刹车问题的少年。如今我已知道,中国这列伟大的列车,考虑的早已不是如何“刹车”的技术,而是更强大的创新引擎、更精准的导航系统与更远大的复兴梦想。它正沿着属于自己的轨道,全速驶向未来。

平行的世界,终于在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完成了从追赶到并行,再到引领的伟大超越。而那两条永不交汇的钢轨,依旧默默向前,承载着一个古老民族奔向复兴的壮丽诗篇。

平行的钢轨依旧,但飞驰其上的,已经是一个全新的伟大时代。

(作者:矫升武)

【责任编辑:富文佳】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