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变之路——天柱县油茶产业从种植到加工的科技蜕变

“智”变之路——天柱县油茶产业从种植到加工的科技蜕变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04 14:1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图片
村民在天柱县长团油茶基地展示油茶果。 金可文 摄

深秋时节,贵州省天柱县邦洞街道龙章村油茶林里,无人机的嗡鸣声打破了山间的宁静。一架架农用无人机正将满载的油茶果运往集中点,昔日农民肩挑背扛、汗流浃背的场景,正被这种空中运输方式所取代。

“人工背运要走半小时山路,现在无人机只需1分多钟。”天柱县绿禾公司副总经理潘振兴操控着遥控器,眼见载重百斤的无人机轻盈升空。这场运输革命让基地负责人吴锦成深受触动,他果断购入无人机,让这台“空中助手”同时承担起植保喷防、精准施肥的重任。

“过去20多人20天的活计,现在一台无人机3天就能完成。”站在层叠的梯田式茶林间,吴锦成掏出手机轻点屏幕。依托县林业部门建设的水肥一体化系统,他將820亩基地划分为5个智能灌区,每次灌溉施肥只需指尖轻触。目前,这项技术已覆盖全县1.29万亩油茶林,在节水节肥的同时,更让油茶品质实现跃升。

在社学街道长团村的试验田里,一场关于“油茶基因”的变革正在发生。2022年引进的德油品系新品种经过三年精心培育,如今已硕果盈枝。“快看!这油茶果快赶上苹果大小了!”基地负责人孙培昭采下几颗油茶果,递给前来取样的县林业局正高级工程师袁昌选。

图片
天柱县永兴科技公司的“热风爆蒲”车间。 金可文 摄

“德油品系果大皮薄,出籽率和含油率优势明显。”袁昌选指尖轻捏茶果,脸上漾开笑意。通过“平衡施肥”法的精准调控,这片试验地正朝着亩产1500斤的目标稳步迈进。

当油茶果离开枝头,科技赋能的旅程才刚刚开始。在加工车间,“热风爆蒲”专利技术正在颠覆传统加工模式。这项由永兴科技杨长焕团队历时八年研发的创新成果,通过精准控温实现茶果高效脱蒲。

“原先需要500人完成的工序,现在2人即可操控。”杨长焕抚摸着正在运转的设备,如同注视自己精心养育的孩子。在他建设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通过油脂酸价检测不断优化工艺,将出油率从18%提升至28%——这10个百分点的跨越,意味着每百斤茶籽多榨10斤茶油,增值600元。

从智慧林间到智能车间,科技种子已在油茶全产业链生根发芽。近年来,天柱县与多家科研院所深度合作,选育出3个地方品种,引种8个高产品系,获得7项技术专利。目前全县43万亩油茶林中,30.2万亩已进入丰产期,预计今年茶籽产量超1.6万吨,山茶油加工产能达3500吨,带动4.73万户17.5万群众共享产业红利。

这场仍在深入的科技革命,正让古老油茶焕发新生,用创新实践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答卷。(周荣塘|编辑: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杨军)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