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聚焦“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宏伟蓝图,资本市场的角色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正如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所明确的,资本市场是现代经济和金融的枢纽,这一论断精准且深刻,为“十五五”时期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与发展划定了核心坐标。过去我们从未将资本市场置于如此高度,而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进程中,这一认知的突破至关重要:金融尤其是资本市场,是驱动创新的关键力量,更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创新:资本市场的激励本质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研究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三位学者,其启示对中国资本市场极具现实意义。他们的研究解答了一个核心问题: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类经济为何能实现爆发式增长?答案在于创新的“孕育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两大基石:文化的包容与制度的激励。
文化层面,“兼容并蓄”是创新的土壤。只有宽容不同思想的碰撞,建立高效的知识交流机制,才能积累推动技术进步的科学思想。没有科学理论的先导,技术进步便如同无源之水。制度层面,核心是“制约与激励的统一”:既要通过制度约束权力,更要通过制度为向上、向善、创新的力量提供“溢价”。不能仅将创新者的贡献停留在口头表扬,而应在制度设计上让创新者获得实实在在的财富回报,这是社会进步、经济增长、财富积累的底层逻辑。
很多人将资本市场简单视为“融资渠道”,这是对其功能的窄化。事实上,资本市场的核心是“激励机制”:它让科技创新者在冒险中获得财富溢价,进而吸引更多人投身创新、拥抱风险。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创造性毁灭”或“创造性破坏”,而资本市场正是为这种“向上的力量”提供了舞台,创新者获得的溢价会重新投入新的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中国早已是全球有影响力的经济体:2024年中国制造占全球比重达31.6%,接近三分之一,2010年这一数据为18.9%,首次超过美国的18.5%,成为全球制造第一。但要让这种优势延续百年,从“模仿借鉴”转向“原创突破”是必由之路。模仿是后发国家的必经阶段,但当中国成为全球制造第一时,必须建立经济增长的思想和科学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构建容错机制,让那些有才华的人敢做甚至敢想,而资本市场,正是这一机制的重要载体。
重塑资本市场生态链:三大核心方向
要让资本市场真正发挥枢纽作用,关键在于完成从“融资市场”到“激励机制+财富管理市场”的认知转变,进而重塑其生态链。这一过程需聚焦资产端、资金端、规则端三大核心领域,破解过去制约市场发展的深层矛盾。
资产端:聚焦“风险收益率”,突破“质量模糊论”
资产端的核心是提供与风险匹配的风险收益率,这是风险市场生生不息的逻辑基础。过去我们常提“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但这一概念边界模糊:在中文语境中,“质量”常被等同于“盈利”,但资本市场的逻辑是“不盈利的企业不见得没有质量”。投资的本质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那些今天看来不显眼、未来有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科创企业,才是支撑风险收益率的关键。
中国无风险收益率约1%-1.5%,美国约4%,而风险溢价的高低直接决定市场吸引力。未来需通过改革让资产端真正具备“超过无风险收益率的风险收益率”——比如构建5%-5.5%的风险溢价,形成7%左右的综合收益率。要实现这一目标,不能停留在“提高质量”的口号上,而应设计清晰的路径:让科创企业成为市场主体,让上市公司资产真正具备成长性与风险收益特征。
资金端:破除“风险泛化”,激活大资金入市
资金端的症结在于“风险泛化甚至妖魔化”:过去部分资金被简单归为“财政性资金”而禁止入市,比如高校校友基金会只能存大额存款,但大额存款无风险,并非“投资收益”。这种认知导致社保、商业保险、养老金等大资金难以进入市场,最终市场资金流量枯竭。
事实上,资本市场是“收益与风险平衡”的市场。随着利率下行,债券吸引力下降,而高股息率股票的平均回报率达4%-5%,恰好契合大资金的风险偏好。“十五五”时期需改革大资金入市的约束条件:一方面纠正“风险泛化”的认知,明确不同资金的风险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市场与央行的沟通机制,中国资本市场已从“四边形走向五边形”,央行成为第五边形且“特别重要”,这一机制让市场与货币当局实现“双赢”,推动双方现代化。
规则端:以“透明度”为起点,抬高违法成本
规则端改革的核心是“公平”,而公平的逻辑起点是“透明度”。没有市场透明,“三公原则”便是空谈。透明度的基础有二:一是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二是市场重大信息的过滤——必须让所有参与者在同一信息维度上决策。
更关键的是“违法成本与收益的匹配”。过去资本市场违法成本极低,违法收益却极高,导致商业作假等行为频发。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将资本市场诈骗排除在“金融诈骗”之外,而实际上其危害更甚。未来规则体系必须从“行政处罚为主”转向“刑法+民事赔偿为主”:对违规违法者,要让其付出“昂贵的代价”,甚至可判处无期徒刑等严厉惩罚。只有当违法成本远超收益时,法律才能真正遏制违法行为,市场生态才能得到净化。
“十五五”目标:开放要有决定性步伐
关于“十五五”时期资本市场的目标,有观点提出市值要达200万亿,甚至2030年达400万亿。但我更倾向于以“制度完善”为核心目标——只要资产端、资金端、规则端改革到位,资本市场自然会达到应有的地位,市值只是结果而非出发点。
真正的关键目标是“开放”:“十五五”时期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当前我们的开放仍属“管道式”,而到“十五五”的某一年,市场应转向“全面开放”。这不仅是让全球资金进入中国,更是让人民币计价资产成为与美元计价资产“相提并论”的全球核心资产。当中国成为人民币计价资产的全球交易中心,金融强国的目标便有了坚实载体。
四中全会为“十五五”经济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而资本市场正是这幅蓝图中的关键支柱。锚定“现代经济和金融的枢纽”定位,重塑生态链、推进全面开放,“十五五”时期的中国资本市场必将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人类文明的制度探索,贡献独特而重要的力量。
吴晓求(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
(吴晓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