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永泰县以“乡村著名行动”为重要抓手,深耕“地名+”战略,通过规范管理、文化挖掘、科技赋能三重举措,让原本静态的地名资源“活”起来,既守住了乡村的文化根脉,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规范地名:让每一条路都有“合身名片”
针对县域内长期存在的“有地无名”“多地重名”“一地多名”等乱象,永泰县率先开展全域地名摸排调查,逐村逐路梳理问题清单。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100余条道路的规范化命名,命名过程中始终坚守“尊重历史、顺应民意”原则——对符合当地地理特征与人文记忆的惯用地名,进行标准化梳理保留;对无名、重名或名称不合规的道路,由村(社区)牵头组织村民代表座谈,结合乡土故事与群众意愿重新定名,确保每一个地名都“接地气、有温度”。
“以前寄快递只能写‘葛岭镇XX村第三岔路口往东200米’,现在有了‘樟荫路’‘文曲巷’,地址清晰多了,包裹再也不会迷路。”巫峰村村民的感慨,正是永泰地名规范化成效的生动缩影。此外,县民政局还为新生地名统一设置标准标识牌,从材质选择到字体设计均贴合乡村风貌,让地名管理既规范又不失乡土韵味。
传承文化:让地名承载千年乡愁
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永泰更注重地名背后文化基因的挖掘与保护。通过座谈访谈、实地踏勘、史料考证等方式,当地系统梳理出一批具有历史价值的地名资源——既有湖里村、碓头村、珠峰村等承载农耕记忆的传统古村地名,也有青云山等彰显生态特色的旅游区地名,将这些“有故事、有内涵”的地名全部纳入重点保护名录。
为确保文化传承落地见效,永泰构建起“县-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县级部门负责整体规划与标准制定,明确地名文化保护的方向与路径;镇级单位统筹协调,结合辖区村落特点调整地名标识安装点位;村级干部深入村民家中征集意见,让地名标志牌既能指引方向,又能融入古厝、溪流、农田等乡村景观。如今,行走在永泰乡村,崭新的地名标志牌与周边环境和谐相融,成为展示乡土文化的“微型窗口”。
从规范命名到文化挖掘,从科技赋能到民生服务,永泰“乡村著名行动”正让地名从“地理符号”转变为“文化载体”与“振兴纽带”。如今的永泰,每一个地名都承载着乡愁记忆,每一条道路都连接着产业希望,为乡村振兴书写下“文化赋能”的生动篇章。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