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致力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深化党建引领、专业培养、实践锻炼,积极探索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新路径。
深化党建引领,厚植行业情怀
学院始终注重理论武装,坚持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厚植行业情怀。
全面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延伸理论课堂、创新学习机制、优化教育载体,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将理论学习延伸到课堂,由任课教师组织“课前三分钟”微宣讲,形成“接受—认同—深化”的理论学习运行机制。开设“博导讲坛”“研学讲堂”“成功之路”等内容丰富的讲座,让理论学习有“新”更走“心”。把思想引领融入日常,成立理论宣讲团(研究生讲师团博学分团),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组织开展举办“传承抗战精神,砥砺复兴力量”“国旗下的讲话”活动
夯实“大思政”育人阵地。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型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大国工匠进课堂”计划,邀请中复神鹰碳纤维张国良总工程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上汽通用五菱吕俊成总经理(全国劳动模范)等为代表的行业领军人物开设“校友论坛”,讲述其深耕建材建工、汽车行业的奋斗历程,以榜样力量厚植学生投身行业的职业理想。实现“名师名导”班主任配备全覆盖,开展“和谐导学关系建设季”系列活动,引领学生勇担制造强国使命。坚持网络育人,连续七年开展“信•中国”红色书信育人品牌活动,讲述红色书信背后的革命故事,激发学生投身制造强国的信心和决心。
校友企业家张国良与学院师生交流座谈
发挥文化浸润功能。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组建红色讲演团,在全院范围内广泛开展“红色故事我来讲,红色人物我来演”活动,五年来累计1000余名学生参与,形成62个红色剧目,其中25个剧目在院内进行了展演。加强校风学风和师德师风建设,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践行“笃于理、精于工、行于和”的院训精神相结合,在教师中开展“卓越教学奖”评比,在学生中开展学风创优行动,用身边先进典型引领创新型人才培养。每年举办“文化自信与制造强国”系列活动,在机床文化园中展示了机械学科加工的基础机器——机床实物,激发学生在文化浸润熏陶中领悟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引导学生践行制造强国使命。
学生自编自导红色剧目、排演红色舞台剧
深化专业培养,夯实学业基础
学院注重专业能力培养,从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出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夯实学业基础。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制造强国战略和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确立“以智慧引领人生、具有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引领科技前沿、引领行业创新、引领区域发展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机械工程国家特色专业为基础,依托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个教育部新工科专业和3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通过高考直录方式开办机械工程(智能制造)卓越实验班,探索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本科生导师制,导师从大一上半学期末开始带领学生通过科技创新训练实践项目,快速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素养。加快人工智能融入教育体系,融合数字化课程资源、AI智能体、AI学习助手等技术打造学生个性化、精准化的学习模式,以数智驱动实现人才培养从“标准化”到“大规模个性化”的数智赋能转型。
基于数智双谱的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与学生能力图谱建设
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把专业调整优化改革作为提高专业建设质量的重要抓手,持续优化专业结构,构建适应行业发展动态的新工科课程体系。把机械工程专业作为样本专业高质量完成国家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受到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和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高度肯定。立足建材建工、汽车等行业产业背景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行业特色新工科专业建设,将现有四个专业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智能制造等特色专业集群,开设产教融合的“半导体制造工程”、“智能感知与控制工程”2个微专业培养模式,着力为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组织协调多个教学单位,重塑融合机械、计算机、电子、信息、控制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能力-素质-价值”四维体系,开发涵盖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案例库等在内的丰富数字化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自主化学习需求。
学院本科专业建设情况
锻造卓越师资队伍。坚持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持续锤炼教师基本功和创新实践能力。以提升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为重点,完善教师培训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机制,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围绕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大力选聘领军团队带头人,实施专业建设团队、特色专业责任教授和精品课程教学名师评聘制度,在建设精品课程中提升工科教育教学水平。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和实习基地67家,聘请企业生产、科研、管理一线的110多名专家任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联合指导学生围绕行业企业一线的工程问题、案例和项目开展学习研究。每年选派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建设一支有丰富机械工程背景和较强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
邀请陈学东院士为中青年教师开展业务培训
深化实践锻炼,提升创新能力
学院注重实践育人,积极推动实践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产教协同、科教融合等跨界协同方式,提升机械类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
推进产学研融合。构建学科赋能科教融汇育人法,开展“小团队服务大企业”活动,把课堂“搬到”工厂,走进工程现场,参与新能源汽车、微电子芯片等工程实践,让学生深度了解施工规范、工艺流程,促进学科专业和企业发展良性互动。协同高校和企业育人力量,加大“引产入教”“以产促教”力度,把工厂“搬进”课堂,将重大工程建设中的科技创新成果、新工艺工法等纳入课程教学内容,形成“学生企业双选-企业课题开题-企业入职培训-实践课程教学-轮岗实习-结业答辩”的企业实践课程流程体系,打造校企联动共建、多元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建立真实场景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实践学习环境,依托光纤传感技术与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部级实验室以及国家重大项目,带领学生直接参与项目研究,培养学生对真实工程实践问题的独立思考与解决能力,形成“科研反哺教学-教学启迪科研”的双向循环的科教融合新机制。
校企协作资源共建与协同育人
促进创新能力培养。以新工科建设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引领,强化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聚焦“师生资源共享”,坚持知行合一、融真务实,组建大学生创新基地,并建立大学生创新基地功能型党支部,组建交叉学科方向科研攻关团队,开展系列师生结对共建活动,创建了“导师-研究生-本科生”三级联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指导机制。推进“课堂+竞赛+实践”三维育人场域,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在竞赛实践中激发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5年来,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国家级238项、省级285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151项。 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排行结果(本科)榜单中,学校以总分100分位列全国第1,学院为此佳绩作出突出贡献。
组织学生参加系列创新创业大赛
学生深入行业龙头企业开展百岗行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