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巴东:从修“出路”到种“财路”,一位退伍老兵的茶叶“共富经”

湖北巴东:从修“出路”到种“财路”,一位退伍老兵的茶叶“共富经”

来源:鲁网 2025-10-28 11:3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从一个建设祖国的军人,到带领乡亲修路的“包工头”,再到如今茶香满溢的共富领路人,郑远训的人生轨迹始终围绕着 “责任”与“担当”。这位退伍老兵以茶山为纸、军心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了共富篇章。

1978年,18岁的郑远训怀揣着对祖国的赤诚投身军营。1982年退伍后,他毅然放弃了外出发展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决心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彼时的乡村,道路泥泞不堪,交通闭塞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最大瓶颈。看着村民们出行的艰难,郑远训主动扛起责任,牵头组建了一支农民工队伍,投身到公路建设中。此后从1983年至1988年这5年里,他带领队员们日夜奋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施工难题,最终成功修通了209国道铧溪公路。这条公路的建成,彻底打通了当地的交通脉络,极大地便利了周边村民的出行和物资运输,为乡村发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1988年底,借着乡政府推动乡镇企业发展的契机,郑远训的人生迎来了新的转折。在乡政干部会议上,鉴于他此前组建工程队修路的突出表现,以及作为模范党员的带头品质,大家一致认为他具备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能力,希望他能挑起创办乡镇企业的重担。“既然组织信任我,那我就迎难而上开荒建场办企业!”郑远训没有丝毫犹豫,爽快地接下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随即着手建立茶场。

然而,万事开头难,茶场的建立也绝非易事。茶场建立初期,技术匮乏、销路不畅等难题接踵而至,让郑远训和团队都陷入了困境。但军人出身的他从不轻言放弃,骨子里的韧劲支撑着他迎难而上。为了解决技术难题,他主动前往外地的先进茶场考察学习,潜心钻研养茶、制茶技术。学成归来后,他毫无保留地将技术传授给茶农,手把手指导大家科学种茶。在他的带领下,茶农们的种茶技术不断提升,茶场的茶叶品质也逐渐得到了消费者认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茶场在1993年成功实现规模化运营,逐步走出了发展的困境,铧厂垭茶场当时被打造成省、州、县远近闻名的样板企业。

“打破单一林种结构,科学规划,重视经济林的发展,为长防林工程体系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如今,郑远训经营的茶叶公司产业规模已达到5000多亩现代化茶产业基地,形成了集茶叶种植管护、采摘收购、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上千户茶农依托远训茶叶实现了稳定增收,2000多户村民在这里找到了就业岗位,真正实现了“一人带动一方,一业富了一片”。“我的茶场为茶农兜底,为百姓保障。”郑远训的这句话,既是对茶农的承诺,也是他多年来践行共富理念的生动写照。

从修路便民到种茶富民,郑远训始终以老兵的担当和党员的初心,扎根乡村、服务群众。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军人本色,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共富实践提供了生动范例。

(巴东县局办公室 行迎金、陈思帆)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