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伊宁垦区人民检察院控申部门的接待室内,六面鲜红的锦旗静静地诉说着这一年不平凡的故事。锦旗上,“检察为民显温情,司法救助暖民心”“法润人心, 恩重如山”的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锦旗背后,每一个故事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是检察人员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温暖民心的生动实践。
第一面:从“等案上门”到“上门找案” 司法救助的理念革新
“过去,司法救助多是当事人申请,我们审核。但现在,我们主动出击,依托数字检察,在法律监督模型中筛查救助线索。”伊宁垦区人民检察院充分利用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资源,协调民政部门调取辖区各类贫困人口数据,与近年来办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数据库进行碰撞比对,精准定位张某司法救助案件线索,据此对被救助人及时启动国家司法救助程序,帮助其渡过难关。
第二面:检察援疆注入新活力 东西协作的暖心实践
检察援疆工作为“伊心·法润”品牌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办理一起涉及少数民族同胞的诈骗案时,来自江苏宿迁的援疆检察官刘瑞呈发现被害人艾某某因受骗,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就主动提出为其申请司法救助。而由于刚刚被骗过,艾某某不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给予了拒绝。为了打消被害人的顾虑,刘瑞呈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多次找到艾某某以拉家常的方式讲解司法救助制度的设立初衷、申请条件和步骤,并列举了大量的身边案例,最终赢得了艾某某的信任并帮助其获得5000元救助。“援疆工作就是要将心比心,用真情换真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刘瑞呈检察官说。
第三面:机制共建 照亮未成年被害人的前行路
13岁的小艾(化名)在一起侵害案件后变得沉默寡言。伊宁垦区人民检察院首次引入心理创伤干预机制,并且与兵团人民检察院、第四师检察分院三级纵向协同开展救助,不仅快速发放50000元联合救助金,还通过和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精神卫生中心召开医疗协作座谈会,邀请了该中心的心理专家对被救助人进行心理干预。更贴心的是,考虑到小艾需要转学重新开始,检察官多次与教育部门沟通,为其协调了新学校。
第四面: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为智力障碍家庭点亮希望之光
袁某的妻子有智力残疾,他本人在被骗走全部积蓄后一蹶不振。检察官在走访中发现这一情况后,主动联系袁某,在发放司法救助金的同时,积极鼓励出谋划策,和连队两委沟通其种植玉米的销售及其妻子智力残疾认定事宜。“没想到检察官这么关心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袁某激动地说。
第五面:救急帮困 为两个学生撑起学习的一片天
来自内地的农民工张大哥被拖欠工资一年多,官司打赢了,却执行不上,家中的两个女儿一个在读研究生三年级,一个在读高中三年级,两个孩子都到了人生的关键阶段,但是学费却毫无着落。张大哥在申请检察院对民事执行活动进行监督的同时,希望检察院能给予司法救助。检察官在依法进行调查核实后,不仅快速发放了救助金,还为张大哥找到了相对比较稳定的工作。
第六面:司法救助+支持起诉+法律援助 为孩子成长打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检察官,我想带着孩子们重新开始,可是我大字不识几个,连法院的门往哪开都不知道......”这是一位母亲在案件发生后的无助倾诉。伊宁垦区人民检察院通过“支持起诉+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多元救助机制,帮助案件受害家庭走出阴霾,为这个特殊家庭撑起了法治保护伞。检察官第一时间联动当地司法所,协调专业法律援助资源介入;向法院提交《支持起诉书》,阐明被告人行为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侵害,明确支持其合理诉求的法律依据,并主动协助申请诉讼费用减免,从源头上减轻当事人维权的经济压力;控申部门快速推进司法救助金申请工作。确保救助金及时送达,为困境家庭送上“及时雨”。最终实现案件办理从“程序结案”到“实质解困”。
从“伊人在水”的诗意追寻,到“法润人心”的实践落地,“伊心·法润”品牌以六面锦旗为镜,映照出检察为民的深度与广度。在伊宁垦区,法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条文,而是深夜亮着的法律援助热线、是检察官上门听证时沾满泥土的鞋、是受助群众眼中重燃的希望之光。正如检察官李晓义所言:“每个案子都是别人的人生,认真对待案件,就是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正是“伊心·法润”最动人的注脚。 (马瑜 方雨婷)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