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民间文艺版权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的典范之路

来源:大江网    2025-10-23 13:44
来源: 大江网
2025-10-23 13:4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江西万安县入选全国15个2025年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

10月16日,在山东青岛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国家版权博览会上,发布了全国15个2025年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万安县成功入选,为江西省唯一入选试点地区。

而在今年8月份,“江西省吉安市“6·26”侵犯教辅图书著作权案”入选国家版权局2025年版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第二批),该案件标志着吉安市万安县开展版权保护工作实现重大突破。

万安农民画,吸引外国友人体验交流  

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浪潮中,万安县从保护传承阵地、版权保护体系及多元化应用体系三个维度发力,展现了其深厚的民间文艺底蕴和前瞻性的版权保护实践,不仅折射出万安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融合中的积极探索,更标志着其在版权赋能下,为民间文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万安县民间文化底蕴深厚,品类丰富,积极探索以版权激活传统、以创新引领发展的特色之路,构建了整理、登记、推广、保护的全链条服务体系,累计登记3000余件原创作品,万安农民画扬帆出海、走向世界。”参加此届版博会的万安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温育成接受采访时说。

筑牢保护传承阵地,激活民间文艺生命力

万安县以阵地建设为核心,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民间文艺保护网络。田北农民画村、中国农民画精品展示馆、儿郎文化展示馆、十八滩文化展示馆等一批标志性场馆相继落成,成为展示与传承民间艺术的重要窗口。这些场馆不仅收藏了大量珍贵作品,还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资源的永久保存与共享,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位于高陂镇田北农民画村的中国农民画精品展示馆每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成为地方文化旅游的亮点工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万安儿郎灯会”,每年元宵节期间在县城踩街巡演,舞龙灯、股子灯、麒麟狮象灯、鲤鱼灯等灯彩,以及踩高跷、花船、赣江十八滩船夫号子等民俗表演轮番登场,当地群众参与热情很高,场面壮观,盛况空前,生动诠释了非遗“活态传承”的典范。

政策支撑方面,万安县出台《民间文艺团队管理办法》,系统性培育文化团队20余支,如县采茶剧团、农民艺术团等,年均公益演出突破1600场,覆盖城乡社区,惠及群众20余万人次。此举强化了基层文化供给,将民间艺术融入民众日常生活。同时,民间组织建设卓有成效,万安县农民画协会、儿郎灯协会吸纳会员近200人,并通过年均40余场的专业培训,提升艺术家的创作技能与版权意识。其中,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尤为突出,股子灯传承人林少平入选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项目,成为带动地方文化的领军人物。

省级非遗项目万安龙舟竞渡 

在非遗挖掘与申报上,万安深入梳理本地特色资源,成功将龙舟竞渡、民间绘画(农民画)、股子灯等7项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项目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通过活态传承实现文化延续。2014年来举办过5次全国农民画大赛(展览),每年举办农民画骨干作者培训班,创作出作品5000余件,为后续版权登记奠定坚实基础。万安的阵地建设经验表明,集合场馆、政策与人才“三位一体”,是激活民间文艺生命力的关键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肩上的责任很重,不仅要悉心保护,更要大力弘扬,实施版权登记这样的制度化保障,可以使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万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康念迎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工作,他道出了非遗传承保护工作者的心声。

  构建版权保护体系,筑牢知识产权根基

版权保护不是将文化锁进保险箱,而是为传统文艺插上创新的翅膀。为推进民间文艺可持续发展,万安县创新性地探索整理、登记、培训、宣传和执法“五合一”版权管理体制,形成“闭环式保护链条”。在版权工作实践中,万安设立民间文艺版权服务中心,系统梳理美术(农民画)、摄影、小戏小品等原创文艺作品资料3000余件,确保每件作品都纳入规范化管理。

版权登记与推广方面,万安完成农民画等版权登记2150余件,让每件作品拥有了一张电子版权“身份证”。万安县委宣传部、万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深入乡镇、社区、学校开展了6场版权服务活动,邀请省市专家举办了2场版权保护专题讲座。在“4·26”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万安县各地举办20余场系列主题活动,覆盖受众5万余人。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版权登记效率,普及了知识产权知识,还提升了当地艺术家的依法维权能力。同时,万安县强化执法联动,破获“江西吉安6.26侵犯教辅图书著作权案”,该案入选全国青少年版权保护典型案例和知识产权领域典型案例,为同类案件提供示范性判例。

万安县创新培训与展览机制,先后举办农民画培训班7期、省市县创作展览3场,并承办2025年新春中国现代民间绘画贺岁展(江西站)暨万安现代民间绘画邀请展。后者吸引全国85个绘画之乡投稿506幅作品,搭建起版权交流平台,助推作品从登记到市场化的无缝衔接。万安的版权保护体系不仅守住文化遗产的底线,更通过制度创新赋能产业升级,有力地促进了版权保护成果转化。

 打造多元化应用体系,助推版权经济腾飞

万安县以版权转化为引擎,构建活动营销、文艺创作与成果转化“三位一体”的应用体系,提升民间文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实现民间文艺的市场化与国际化,推动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万安百嘉老街景区的彩铜文化展示馆

活动营销提升非遗项目影响力,进而通过版权保护打造本地文化品牌。万安民间绘画(俗称万安农民画)、万安龙舟竞渡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万安县通过“政府搭台、文旅唱戏”,连续举办5届全国农民画展和4届龙舟文化旅游活动,龙舟竞渡盛况连续3年在央视现场直播,亿万观众通过屏幕享受了一场传统龙舟文化的视听盛宴,有力地提升了地方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先后举办“金蛇贺岁、灯旺万安”儿郎灯会等10余场大型非遗展演,以及股子灯、麒麟狮象灯等100余场“非遗进景区”活动,年均吸引游客超60万人次。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艺术魅力,还带动当地文旅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万安农民画为题材的万安铜版画文创产品

该县田北农民画村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商业运营完美结合,建立了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通过“公司+农民画家”模式,形成农民画产业链,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当地农民画家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300余人。县文旅局和县旅投集团联合研发,将省级非遗项目农民画、股子灯、龙舟竞渡通过数字化保护工程,进行铜版画、灯饰、饰品摆件的3D建模和版权登记。“我们通过引进有实力、有情怀的文化企业进驻园区,将已经完成版权登记的农民画等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加工,生产出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铜版画、文创产品,这样体现了版权作品的许可、转让、传播和经济价值,实现了高水平文艺转化为高价值文化产业,有力地推进了文化万安建设。”万安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县版权局局长谢清明说道。

万安百嘉老街景区的万安农民画展厅

文艺创作繁荣助推文艺精品频出,进而通过版权保护激发持续创新活力。万安县编撰出版《万安民间故事》《古色万安》等7部民俗文化书籍,其中《山村唱船闹元宵》获文化部摄影视频评选三等奖,《鸭缘》摘得中国艺术节“群星奖”一等奖。农民画创作尤为亮眼,40余件作品获全国金奖,并“走”出国门,先后在德国、俄罗斯、新西兰等国家展出,其中《有爱才有福》走进联合国展厅,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典范。在万安百嘉老街文化景区,免收店铺租金专门设立农民画创作室,农民画家可以一边现场作画创作,一边展销本地农民画作品。这种创作繁荣源于版权激励,艺术家通过登记保护原创权益,激发持续创新活力。

万安农民画在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深受青睐

成果转化聚焦产业延展融合,进而通过版权保护保障创作者经济收益。万安县设计开发农民画主题衍生文创产品,如瓷器、服饰等,先后亮相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和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签约订单金额超500万元。万安扶持培育江西彩铜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等企业,深挖版权产品外销潜力,拓展欧美及东南亚市场。通过版权赋能,让传统文化从“深山瑰宝”变成“时代IP”,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万安的多元化应用体系证明,版权不仅是保护工具,更是驱动创新的核心动力。

万安县的入选不仅是荣誉,更是新征程的起点。其以阵地为基础、版权为保障、应用为动力的三维模式,为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万安样本”。未来,在试点政策支持下,万安有望进一步深化版权链建设,利用科技赋能,实施数字化升级工程,打造区域性民间文艺版权交易中心,培育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非遗继承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万安民间艺术展示中心”,推动民间文艺在全球化浪潮中绽放新光芒。(梅科红)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