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饰品与潮流插画比邻,小众手作与异域美食飘香——刚刚过去的周末,天府文创市集携近200个创意摊位在麓镇与萌想星球文创园汇聚成一场文创盛宴,短短两天吸引超5万市民游客驻足流连。这幕火热场景,正是天府文创市集活力的延续。此前国庆黄金周,它便已创下16万人次客流、50万元销售额及10万次小红书话题曝亮的“市场佳绩”。作为成都关键的文创IP聚合平台,市集将“文化体验+消费互动”深度融合,不仅为成都文创产业搭建起一个强有力的展销与孵化平台,也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摊主获得了展示匠心、链接市场、实现梦想的宝贵机会。
邻里共生:美学里的烟火与潮流
在麓镇会场的“一口餐桌&一来一往·小镇假日派对”市集活动中,品牌BlanBunny布兰兔的摊位吸引了众多游客,场面热闹非凡,周末两天内售出30余件作品,销售额突破1.2万元。除了布兰兔这样的知名品牌,麓镇还邀请了LazyGenius、熳贵、YellowK等品牌参与市集。“市集的‘邻里互动’定位非常精准。”熳贵的负责人表示,作为在麓镇内经营的商家品牌,市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向大众游客展示自我的绝佳机会。“市集宛如一条纽带,将烟火气、潮流感与文化根脉紧密相连。”
许多游客手持小红书达人的“市集攻略”,按图索骥地逛摊位、选产品。天府文创市集平台提前筛选了15位‘生活美学’类小红书达人,他们发布的‘秋日逛市集’笔记,为我们节省了大量宣传费用!”麓镇会场负责人感慨道。
城乡共振:山货里的乡土与远方
10月18日,在萌想星球文创园的“山凹凹丰物集”市集现场,野化品牌主理人小圆正忙碌地展示着精美的彝族刺绣背包。小圆自称是一位不断成长中的手艺人,她经常深入大凉山、云南、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精心淘选各类民族民间艺术品,以便分享给更多大众,涵盖了彝族、傣族、佤族、拉祜族、哈尼族等多个民族的手工艺品。“过去这些山货如同隐匿的珍宝,如今市集将城市客人直接带到了我们面前。”小圆的言语中洋溢着感激之情。
走马羌寨的负责人李沈也分享道,走马羌寨以羌绣为核心非遗项目,已培训了3000余名绣娘。此次带领羌绣作品亮相市集,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她们带来的羌绣香囊、手包、挂饰等,凭借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图案,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的目光。这些作品不仅保留了羌绣的传统技艺,还巧妙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更加契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原本在深山中默默传承的手艺,通过市集这一平台,找到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不少游客现场下单,并与绣娘们互留联系方式,计划后续定制更多特色羌绣产品。
李沈表示,此次市集之行让她们深刻感受到了非遗与市场结合的巨大潜力,未来她们将带着羌绣走向更多地方,让这门传统手艺焕发新的生机。
非遗破圈:竹编里的传承与新生
非遗竹编新生代传承人朱琳参与了国庆期间在祠堂街会场举办的“非遗生活季”市集,她的摊位前始终排着长队。这位四川大学产业导师拥有自己的竹编文化艺术品牌,平日很少摆市集,也基本未与其他合作方接洽。此次尝试参加市集,旨在为品牌收集客户数据,打开知名度,拓展销售渠道。她的竹编饰品与家居摆件,凭借“更酷、更高性价比”的设计打破了传统偏见,尽管客单价多在百元以下,国庆期间销售额仍突破1万元。“这是品牌成立一年多来很亮眼的成绩。”朱琳难掩兴奋。
更令她意外且珍视的是市集提供的成长平台:祠堂街古色古香的展示空间与专业宣发团队,通过蓉城火火巴士直播,将竹编体验与成都曲艺相结合,让非遗魅力触达全球观众。“每天都能与客户直接交流,还能向‘内卷’的同行取经。”她坦言,市集收集的反馈已用于产品迭代。
小摊位背后的“大支撑”:市集让创意“落地不空想”
数据见证了创意的“存活率”,天府文创市集平台已携手百余位本地达人,发布了涵盖美学潮流、探店打卡、遛娃生活、非遗文创等市集相关主题的原创内容,总曝光量超过20万次。平台还为会场推荐了“特色摊主”,助力摊主提升曝光度与影响力,许多原本默默无闻的创意品牌因此走进了大众视野。
摊主的“收获”并非模糊的“实现梦想”,而是实实在在的销售额、稳固的客户群体和可见的合作机会。“以前总觉得创意是‘空中飘的想法’,如今才明白,一个好摊位、一点切实的帮助,就能让它落地生根。”朱琳在收拾摊位时,将新制作的竹编书签放入盒中,“下次市集,我会带着改进后的产品再来——这就是小摊位里的大梦想。”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