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志愿,青春绽放光彩

科技赋能志愿,青春绽放光彩

来源:鲁网 2025-10-21 16:2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4月以来,烛龙智眸团队秉持“以科技护碧水”的初心,携自主研发的“烛龙智眸——基于云AI视觉的微藻筛选便携装置”,聚焦学校及周边水域开展环保监测实践:以“家门口”为技术“试金石”,推动装置从实验室落地实地。团队既解决传统人工监测耗时滞后的痛点,也积累“接地气”的实践经验,为后续拓展水域守护筑牢基础。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当带着自主研发的“烛龙智眸——基于云AI视觉的微藻筛选便携装置”,走向学校及周边的小河,将技术推广至实际应用时,愈发明白:科技的价值,不仅在于用技术解决问题,更在于让“智慧监测”的种子,在不同水域、不同场景中生根发芽,守护每一片能触及的碧水。

四月,烛龙智眸团队 的环保监测从“家门口”的学校及周边水域启航。校园内的景观湖、东门外的小汤河,是最熟悉的监测场景,也成了装置“从实验室走向实地”的第一块“试金石”。

校园景观湖因学生投喂、落叶堆积,每到春秋季容易出现浮游藻类增多的情况,传统人工监测需要每周取样,耗时且滞后。烛龙智眸团队 将装置模块化组件拆解后,用便携支架固定在湖边,针对湖水较浅、杂质多的特点,调整了采样口的滤网孔径,避免落叶碎屑堵塞;同时优化AI模型,让识别准确率稳定到97.9%。

今年四月,装置监测到景观湖的衣藻密度迅速增加,追溯发现是学生集中投喂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团队立刻将数据反馈给学校后勤部门,建议暂停湖边投喂点、启动湖水循环系统,一周后藻密度回落至正常水平——这次“及时干预”,让学校认可了装置的实用价值。

校园及周边的实践,不仅帮助解决了“小流域监测”的技术适配问题,更积累了“接地气”的志愿经验:水质监测不只是“看数据”,还要“懂场景”,为烛龙智眸团队 后续走向更大水域打下了基础。

现在,烛龙智眸团队 的装置还在不断迭代。碧水守护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带着这份“烛龙智眸”,从每一片能触及的水域做起,从每一次精准的监测出发,终会让更多江河湖海,保持清澈本色。

这份实践报告,不仅是实践记录,更是烛龙智眸团队 的“初心承诺”:未来,烛龙智眸团队 会继续带着装置,走向更多水域,让科技的“萤火”,汇聚成守护碧水的“星河”。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