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物见精神·有声手账】一枚印章,见证历史风云

这是一枚边长15毫米,高30毫米的铜质狮钮小方印,下部为正方形印台,上部为一个造型生动的圆雕狮子纽,底部印面刻着“杨靖宇印”四个隶书字。

【信物见精神·有声手账】一枚印章,见证历史风云

来源:光明网 2025-10-19 19:0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赓续星火 再启新程——信物见精神】

本期信物:杨靖宇印章(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这是一枚边长15毫米,高30毫米的铜质狮钮小方印,下部为正方形印台,上部为一个造型生动的圆雕狮子纽,底部印面刻着“杨靖宇印”四个隶书字。它是东北抗联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的办公印章。如今,这枚经历过炮火、见证过机密的印章,或许成了人们与这位抗日将领“直接”的相遇。

1939年秋冬,为应对日伪军的“大讨伐”,掩护主力部队安全转移,杨靖宇冒着零下40℃严寒,带着极少部队与敌周旋。1940年2月15日晚,杨靖宇身边只剩下了两名警卫员。几天后,两名战士去找寻食物时遇害,日军从他们身上找到了这枚印章,判断杨靖宇就在附近,便增加兵力,封锁搜山。

杨靖宇在身患重感冒、几天粒米未进的情况下,只身一人与敌人昼夜周旋。由于汉奸的告密,敌人在三道崴子包围了他,面对敌人的劝降声,杨靖宇手持双枪始终拼死抵抗,最终壮烈牺牲,年仅35岁。

1967年,吉林省通化县兴林镇曲柳川村村民在铲地时发现一个铜物件,洗干净后发现上面赫然刻着“杨靖宇印”。这枚被日军丢弃的印章,曾跟随杨靖宇经历了漫长的艰苦岁月。如今,这枚见证了历史风云的珍品,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印章外表光滑圆润,在灯光照射下闪着光晕。或许从前,它一直在文件纸页上印证;如今,它仍然在历史的书页上镌刻印证。

“杨靖宇”不只是一个名字,而是早已融入这片土地、沉入山河,成为中华民族记忆中不可磨灭的锋芒。

监制:张宁 策划:李政葳 统筹:雷渺鑫 制作:赵鹏超 设计:杨经国

资料来源:中国军网、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人民网

【责任编辑:万月英】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