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下午,理县县委书记杨健率领的党政代表团在船山区委书记唐统,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曾琪等陪同下,莅临船山区育才路街道犀牛社区,实地考察“犀心相伴”社工+志愿服务助残项目开展情况。代表团对社区创新助残服务模式给予高度评价。
实地观摩:残健融合显成效
下午14时20分,代表团一行抵达犀牛社区助残服务点。此时,残疾人互助小组正在开展每月一次的朋辈交流活动,十余名残疾人在志愿者协助下进行手工艺品制作,现场气氛融洽热烈。
康复训练区,几位残疾人居民正在专业康复器材上进行训练。肢体残疾居民段叔叔使用上下肢训练器进行力量恢复训练,他告诉记者:“社区有了这些设备后,我每天都能来做训练,再也不用跑远路了。”一旁的手部训练仪前,几位手部功能障碍者正在通过精细化动作训练恢复手部功能。
助残设备展示区,工作人员向代表团演示了新型眼球追踪仪的使用方法。该设备能够通过眼球运动轨迹识别用户意图,帮助重度肢体残疾者实现与外界的有效沟通。代表团成员亲自体验设备功能,对科技助残的创新实践表示赞赏。
创新模式:“社工+志愿”双轮驱动
犀牛社区党委书记介绍,“犀心相伴”项目创新采用“社工引领+志愿者参与”双轮驱动模式,针对社区65名残疾人实际需求,打造了集辅具租赁、康复训练、社交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项目自2025年7月启动以来,已成功招募志愿者15名,开展专项培训2次,完成残疾人居住环境评估全覆盖,开展互助小组活动4次,有效提升了残疾人的社会参与度和生活质量。
特色亮点:小投入实现大改善
项目突出“小投入、大改善”理念,通过微更新改造消除安全隐患,配备常用辅助器具10余件,建立全市首个社区级辅具租赁服务点。同时,通过定期开展互助小组活动,增强残疾人朋辈支持网络,有效减轻“污名化”带来的心理压力。
唐统书记在考察中指出,犀牛社区助残项目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老城区实际的助残服务新路径,要持续深化“物理载体+示范空间”建设,让更多残疾人享受到便捷、专业的社区服务。
未来展望:打造可复制推广模式
据悉,犀牛社区将进一步完善三年发展规划,通过持续优化服务内容、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拓展辅具租赁品类等措施,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助残服务模式,为全区乃至全市助残工作提供示范经验。
代表团表示,将认真学习借鉴船山区在基层治理和助残服务方面的先进经验,推动理县相关工作取得新突破。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