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熊猫日“自然向好”国际论坛在京举行

以“迈向2030自然向好:从目标到行动”为主题,由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主办的2025国际熊猫日“自然向好”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

国际熊猫日“自然向好”国际论坛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17 12:3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0月17日电 以“迈向2030自然向好:从目标到行动”为主题,由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以下简称“WWF北京代表处”)主办的2025国际熊猫日“自然向好”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论坛汇聚了100多位来自政府部门、国际组织、科研机构、企业及社会各界的代表与专家,旨在分享经验、凝聚共识,共同探讨如何将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转化为切实行动,推动实现2030年自然向好的愿景。

WWF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卢伦燕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尽管《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昆蒙框架》)为2030年设定了遏止并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宏伟目标,但联合国最新报告显示,相关领域的进展仍然滞后。她表示,“自然向好”不仅是WWF的愿景,更应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考量。“距离2030的窗口期只剩下五年。2030的倒计时提醒着我们时间紧迫:目标不应仅停留在纸面,只有我们把全球共识转化成可感可行的环保行动,才能守护地球母亲抵达自然向好的彼岸。“

WWF全球总干事克思婷·斯海特(Kirsten Schuijt)分享了多年来WWF在中国的保护工作,并赞赏中国在塑造和支持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方面发挥日益关键的作用。同时,她也指出:“我们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和自然丧失的双重危机。过去50年间,全球受监测野生脊椎动物种群规模平均下降了73%。标志性生态系统正在逼近可能不可逆转的临界点。WWF2030路线图以科学、公平与合作为基石,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融入贸易、金融、基础设施等每一项决定,并成为全球治理的指引原则。她强调,WWF愿与多方合作并成为推进中国发挥全球保护领导力的重要一环,加速迈向2030及更长远的目标。

联合国环境署前首席科学家、科学司司长、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理事刘健在随后的主旨发言中指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星球危机,根源在于不可持续的发展与生产消费模式。他呼吁各方团结协作,采取系统性方案共同应对,将临界点转变为转折点。

在主题分享环节,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主任李霞,强调了国际环境公约履约对于助力区域绿色价值链伙伴关系建设的关键作用,通过航运、纺织、汽车和咖啡等领域的案例,阐释了技术创新对推动自然向好的意义。随后,WWF北京代表处国家公园项目主任何欣分享了雪豹“凌小哲”和“祁连山国家公园青阳沟管护站女子管护队”的故事,号召大家共同守护国家公园之美。WWF北京代表处打击濒危旗舰物种非法贸易项目主任刘松分享了如何通过“科技赋能可持续旅行“,通过减少对自然的消耗,让旅行成为守护地球生物种多样性的动力。

论坛通过多个圆桌对话,深入交流了实现自然向好的具体路径。在“践行‘两山’理念,推动自然向好”环节,专家们从政策落实、绿色海外投资、企业绿色转型实践以及青年群体的生态倡导等多维角度展开深入探讨,进一步诠释“两山“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在“迈向COP30,共建森林友好‘链’未来”专题环节中,来自大豆、牛肉、棕榈油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者协会、多边金融开发机构、国内政策制定部门以及行业协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在全球森林保护“南南合作”与对话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已取得的积极进展。围绕如何在COP30及未来通过多维度的绿色贸易行动与合作,进一步保护森林等全球关键生态系统,展开了深入交流与展望。在”科技赋能自然保护”环节,中国林科院和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等机构专家分享了科技在生态保护中的创新应用,包括基于卫星跟踪和智能监测技术的鸟类监测与迁徙研究、基于声学技术与智慧监测系统的鲸豚保护,以及聚焦城市生态系统修复与生物多样性提升的技术策略、科技监测与适应性管理,展现了科技助力自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路径。WWF北京代表处公众倡导重大项目主任周媛、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副处长柳茵、奥运冠军何冲、艺术家覃伟立和CHAO酒店总经理张斌在“多元行动助力自然向好”议题下,探讨通过政策引导、体育精神、艺术表达和商业实践等多元方式推动自然保护,展现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巨大潜力。

今年恰逢“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论坛的举行具有特殊意义。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实现2030自然向好目标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需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本次论坛是2025国际熊猫日系列活动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期间还开展了公众宣传、科普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持续推动自然保护理念的传播与实践。

 

【责任编辑:邵冰琦】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