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临港街道创新实践“统战搭台、乡贤发力、慈善落地”的联动模式,成功推动一批民生基础设施项目落地见效,精准破解村民出行难题,为乡村振兴注入多元动能。
乡贤慈善齐出手,泥泞土路变通途
小洋洞村的部分入户路曾是村民心头的一大困扰。此前,这些道路多为土路,雨天泥泞不堪,村民推车、步行极为不便。更令人担忧的是,村内约30公里险路多急弯,加上树木遮挡形成视线盲区,交通安全隐患突出。
村统战联络站在了解村民诉求后,迅速行动,走访乡贤与村慈善服务队,快速构建起“乡贤统筹+慈善执行”的工作体系。在外创业的乡贤主动牵头,通过电话、微信群整合建材采购渠道与资金;从事道路工程的乡贤则发挥专业特长,每周进村义务指导施工,严格把控路面平整度;村慈善服务队更是发动20余名志愿者,参与路基清理、材料搬运与施工监督工作。
多方协作下,仅用20天,一条长280米、宽阔平整的入户路便高质量完工,彻底解决了26户82名村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出行困境。后续,乡贤们又精准采购了28面凸面镜,由慈善服务队分组安装到位,并制定了定期检查维护计划,为险要路段筑牢“双保险”安全屏障。
点亮乡村夜行路,明灯温暖百姓心
与此同时,地处山区的符阳村与凉坪村也迎来了夜晚的光明。此前,两村主干道及入户路缺乏照明设施,村民夜间就医、务农只能摸黑行走,陡峭路段极易发生摔跤风险。
针对这一难题,相关负责人组织两村乡贤、统战联络员与慈善服务队召开专题会议,明确了“乡贤筹资源、慈善抓落实”的分工计划。乡贤群体积极对接爱心企业与在外乡贤,成功募集资金购置了7盏高亮度太阳能路灯。两村慈善服务队则联合组建施工小组,自带工具勘察点位,仅用3天便完成了所有路灯的组装、调试与固定工作。
如今,明亮的路灯不仅覆盖了两村核心路段,惠及100余户村民,更照亮了他们的夜间出行路,成为了乡村夜晚一道温暖的“幸福风景线”。为确保长效运行,慈善服务队还成立了巡查小组,每周检查路灯亮度与电池续航,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光明。
协作机制再完善,聚力打造“强引擎”
此次各基建项目的顺利推进,是临港街道“统战+乡贤+慈善”协同赋能民生的生动实践。目前,街道已进一步完善协作机制,一方面建立“乡贤+慈善组织+统战联络员”三方联动台账,定期收集需求,精准匹配资源;另一方面将参与项目的骨干力量纳入“乡村振兴统战人才库”,为后续项目储备力量。
参与各方纷纷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协作,让统战纽带更牢固、乡贤活力更充沛、慈善作用更凸显。下一步,临港街道将继续优化“统战+慈善”模式,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身乡村建设,汇聚多元力量,打造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周李珂)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