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学院:深耕人才引培沃土 赋能土木转型与智能建造 推动学科团队建设

建筑工程学院:深耕人才引培沃土 赋能土木转型与智能建造 推动学科团队建设

来源:鲁网 2025-10-16 14:1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青岛农业大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持续拓宽人才引育渠道,显著提高高层次人才薪酬待遇标准,为各学院学科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建筑工程学院紧紧围绕学校战略部署,聚焦土木工程转型升级与智能建造新兴专业发展需求,扎实推进人才引培工作,在学科发展与人才团队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人才基础。

一、精准引才,筑牢学科发展“硬支撑”

建筑工程学院始终将人才队伍建设置于学院学科发展的核心位置,立足土木工程学科转型与智能建造专业建设的关键需求,一方面着力提升现有师资的专业素养与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主动出击,积极对接国内外土木建筑工程领域的优秀人才,精准吸引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加盟。经过校院领导的积极对接,在绿色低碳土木工程材料研发、3D打印智能建造、智能建筑结构设计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青年学者陈明旭教授及其团队成功入职学院。其中,陈明旭教授在学术论文发表上成绩卓著,60余篇SCI论文落地生根,10余项发明专利成功授权,成功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爱斯维尔数据库合作发布的“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还担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分会混凝土3D打印学术委员会、建筑固废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建材工业协会理事,彰显其研究在学界的影响力与关注度。

团队成员陈逸东教授长期从事3D打印混凝土技术、固废资源化应用、3D打印混凝土结构无损检测与一体化建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联合基金等多项国家级项目;获第五十届日内瓦发明展金奖,发表国内外高水平论文20余篇,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9项,参编团体标准2部,同时兼任山东硅酸盐学会常务理事、青年人才委员会委员。作为土木工程领域青年研究者,陈逸东教授自主研发含粗骨料混凝土大型3D打印设备、X-CT无损检测与三维重构技术,首创新型打印构件工艺,为突破3D打印混凝土技术瓶颈、提升建筑固废资源化率提供科学路径,为推动绿色智能建造、助力“双碳”与“无废城市”政策落地贡献智慧力量。

团队成员李瑞森教授主要围绕国家“双碳”战略和“城市更新”战略,长期聚焦静态破碎剂性能优化、混凝土块体及构件静态破碎、混凝土损伤行为量化分析等核心方向,积累了系统且丰富的试验研究、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经验。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基金青年项目、青岛农业大学特支计划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在绿色拆除技术的研发与工程应用领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近年来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10余篇、EI收录论文4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并作为CBM、Structures等SCI期刊的审稿专家。李瑞森老师跟随团队长期从事混凝土结构精细化绿色拆除相关工作,形成多项关键技术积累,推动了混凝土构件破碎技术的理论发展;开展了混凝土剪力墙与柱的破碎试验,建立了孔参数选择模型,为工程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技术指导。

团队成员王亮副教授长期从事建筑垃圾及固废再生资源化利用、绿色生态建筑材料、3d打印混凝土耐久性等方面的研究。现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再生混凝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与生态材料分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硅酸盐学会专家、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科技与教育专家,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校企横向课题等多项重大科研课题,积累了丰富的科研与学术经验。获得山东土木建筑科学技术一等奖、山东省建设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第十一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日本土木学会优秀青年研究者奖1项、美国SCMT“最佳论文奖”等多项科研奖励,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1 部,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还主持多项研究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推动固体废弃物资源型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保障团队尽快开展工作,学院高效行动,在最短时间内为陈明旭教授团队规划建设了 “3d打印智能建造与新型结构实验室”,购置了包括3d打印机械臂、BIM协同设计平台、装配式建筑构件力学性能测试系统等在内的先进仪器设备。学校更是通过灵活的工作安排方式保障团队成员顺利到岗,并特事特办解决了团队成员在住房安置、子女入学、科研启动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全方位为人才团队营造了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让人才能够安心扎根、潜心研究。

二、搭建平台,激活人才创新“新动能”

陈明旭教授及其团队入职后,建筑工程学院不仅为其提供了优越的硬件设施,更在资源配置与整合上予以重点倾斜,全力支持团队发挥科研优势,带动学院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随着土木工程学科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加速,以及智能建造专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布局,学院党政班子深入分析校院合署改革后的学科优势与资源积淀,从科研平台优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申报、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整合资源,将合署改革的叠加效应转化为推动土木转型与智能建造发展的特色优势。学院先后组织开展“土木工程转型与智能建造技术研讨会”“新型智能装配式建筑科研项目交流会”“3D打印建筑工程领域产学研合作交流会”等学术活动,邀请行业专家、企业高管、知名校友与学院教师共同探讨学科发展方向,为学院凝练“绿色低碳土木工程材料”、“智能建筑结构与防灾减灾”、“3D打印装配式智能建造技术”等核心学科方向,组建跨领域科研团队奠定了坚实基础。陈明旭教授团队一方面按照既定计划推进“3d打印智能建造路径优化”、“新型低碳固废混凝土材料研发”等项目研究,像3D打印混凝土流变性能和打印结构稳定性协同调控机制、高性能3D打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3D打印特种水泥基混凝土材料等,为行业发展夯实理论根基。更具革新意义的是,团队大胆引入建筑垃圾、黄河沉积沙、尾矿砂等固体废弃物至3D打印混凝土材料,实现材料成本锐减、碳排放大幅降低。经此创新之举,研发出的3D打印混凝土性能优越、结构可控,完美契合当下高质量异型、功能装饰构件的设计与景观诉求,为建筑领域注入全新活力,开辟别样天地。在团队的带动下,学院教师的团队协作意识显著增强,学术创新氛围日益浓厚。截至目前,陈明旭教授及其团队成员已以青岛农业大学为第一单位,在《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Virtual and Physical Prototyping》、《Composites Part B-Engineering》、《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等建筑工程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20余 篇,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 项,其研发的“装配式3D打印智能建筑施工系统” 已在省内多个重点工程项目中试点应用,为推动区域建筑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多元育才,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今年是学校校院合署改革深化推进的关键一年,也是建筑工程学院系统总结 “十四五”发展经验、科学谋划 “十五五”学科建设蓝图的重要节点。作为推动土木工程转型与智能建造专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人才在学院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引领、驱动与支撑作用。学院紧抓改革机遇,不断更新人才工作理念,拓展人才引育路径,全面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其一,明确人才引进导向,拓宽人才引进路径。以土木工程学科转型需求与智能建造一流专业建设目标为导向,重点面向绿色土木工程、智能建筑结构、建筑信息化(BIM)、装配式建筑等主干领域及交叉学科引进高层次人才与青年骨干。通过加强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以及中建集团、中铁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合作,搭建 “产学研用” 一体化人才合作平台,吸引更多行业精英来校开展科研合作、教学交流或全职工作。

其二,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在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的同时,学院深入研究师资队伍培养建设的制度与机制,针对不同层次教师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在教师访学进修方面,优先选派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及企业开展土木工程转型、智能建造技术相关领域的研修;在项目申报方面,建立“导师制”帮扶机制,由资深教授指导青年教师申报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在科研成果产出方面,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将绿色建筑技术研发、智能建造成果转化等纳入考核重点,鼓励教师积极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通过有计划、有重点、有成效的培养举措,持续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学院土木工程转型与智能建造专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