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平有“瓷”名南窑!“南窑梵音”品牌创始人谢冬冬与他的“梵音”文化复兴计划

乐平有“瓷”名南窑!“南窑梵音”品牌创始人谢冬冬与他的“梵音”文化复兴计划

来源:鲁网 2025-10-15 16:4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景德镇陶瓷产业群芳争艳的格局中,一股崭新的陶瓷文化力量已在行业中崭露头角。浩器云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谢冬冬,以其独到的文化视野与前瞻魄力,深耕本土南窑文化,开创性地提出“南窑梵音”品牌战略,为景德镇文化产业版图注入了清新而厚重的一笔。近日,厦门数创寰球文化产业研究院景德镇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对“南窑梵音”品牌创始人进行了深度探访,探寻其发掘南窑文化、推动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创业之路。

(深度探访谢冬冬)

谈及为何选择南窑作为企业发展的文化基底,谢冬冬坦言,这是一次“偶然中的必然”。此前,他的团队长期从事酒瓶生产,虽然积累了陶瓷制造经验,却始终处于产业链下游,缺乏自主品牌的话语权。而景德镇本土成熟的陶瓷品牌早已占据市场主流,后来者难以突破。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将“甄山南窑”品牌无偿赠予,这让谢冬冬敏锐地嗅到了机遇。“南窑文化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净土’,其历史比景德镇陶瓷文化还要稍早,拥有独特的历史价值。”他表示,乐平作为南窑遗址所在地,承载着唐代陶瓷工艺的重要记忆,而这一文化IP此前并未得到充分挖掘,这正是浩器云端可以深耕的领域。从“附庸品”生产到文化IP打造,谢冬冬带领团队完成了一次关键的战略转型。

(文创产品)

关于如何让沉睡的南窑文化“活”起来?谢冬冬表示:“将南窑历史与佛教禅意文化深度结合。”这一创意并非凭空而来,南窑兴盛于唐初、没落于唐末,而乐平境内多座古寺建于宋代之前,二者在历史时空上高度契合。同时,景德镇陶瓷市场中,佛教文化主题的日用瓷及文创产品相对稀缺,这为“南窑梵音”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我们计划打造一系列兼具佛教风格与中式美学的陶瓷产品,从茶具、香器到摆件,让消费者在日常使用中感受南窑文化的静谧与厚重。”谢冬冬介绍,目前团队已开始设计研发相关产品,力求在工艺上还原唐代南窑的古朴质感,在设计上融入禅意元素,形成独特的品牌辨识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谢冬冬看来,南窑文化的发展并非孤立的,需与乐平本地资源深度联动。乐平拥有古人类遗址、怪石林、古戏台等丰富的文旅资源,这些都将成为“甄山南窑”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我们可以将古戏台的雕刻艺术融入陶瓷纹饰,用怪石林的奇特造型启发器物设计,让南窑陶瓷成为展示乐平多元文化的载体。”此外,他还关注到乐平历史文化的“短板”——当地以武状元文化闻名,却缺乏标志性的文化产业符号。“我们希望通过南窑陶瓷文化的打造,为乐平填补这一空白,让陶瓷成为乐平的一张新文化名片。”

(浩器云端非遗研学营地)

谈及未来规划,谢冬冬思路清晰。短期目标是通过研学活动,让南窑文化走进校园。“我们计划组织小朋友参观南窑遗址、体验陶瓷制作,让他们了解乐平曾有如此辉煌的陶瓷产业,从小培养文化自信。”同时,团队将加快“南窑梵音”系列产品的研发与上市,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同步推广。长期来看,浩器云端将以“甄山南窑”为核心,构建集文化研究、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文旅体验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我们不仅要做产品,更要做文化传播者。未来,希望能让南窑文化走出江西,走向全国,让更多人认识到这块‘文化瑰宝’的价值。”

从发掘历史遗珍到创新文化表达,谢冬冬与他的团队正以实干精神书写南窑文化的新篇章。在景德镇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南窑梵音”或将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为传统陶瓷文化的现代传承提供有益的探索与借鉴。

(厦门数创寰球文化产业研究院 卢蕴彬 霍梦寒 王豪 王冰玉)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