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港法院“法庭+”多元解纷,激活“枫桥”新动能

福建泉港法院“法庭+”多元解纷,激活“枫桥”新动能

来源:鲁网 2025-10-15 16:4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如何在高效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推进乡村法治建设等方面取得成效?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人民法院主动将司法服务延伸至基层一线,以群众身边的派出法庭为着力点,通过打造“法庭+”多元解纷模式,将更多解纷力量共同融入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绘就基层治理新“枫”景。

法庭+人大代表:倾力为民解忧

原告林某受被告张某邀请前往另一被告王某处从事废旧木料装卸工作。在一次装卸工作中,林某因手抓的木板粉碎而失去平衡不慎摔落,造成腰椎骨折等伤情。因原、被告一再协商未果,林某遂以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诉至南埔法庭。承办法官认为,若按常规诉讼流程,耗时耗力且可能加深当事人的矛盾。

为尽快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法官提前介入,将调解端口前移,通过“法庭+”多元解纷模式,邀请省人大代表陈志成联合开展调解工作,妥善化解矛盾纠纷。调解过程中,法官以事实为依据,认真梳理各方责任。与此同时,省人大代表陈志成对各方进行“背对背”“面对面”深入沟通,让被告体恤原告林某身心受到的伤害及家庭困境,同时引导被告换位思考,强调主动担责不仅是法律上的要求,更是社会责任的体现。最终,在情理法交融之下,当事人握手言和,达成一致调解协议,既彰显了“法庭+”多元解纷的速度,也体现了司法的温度。

法庭+劳动模范:巧解离婚纠纷

2021年2月,原告出某与被告施某经人介绍相恋,并于2021年底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婚后,双方因性格差异频繁争吵,导致双方感情彻底破裂。诉讼阶段,双方仍然互相指责,针对彩礼、共同财产等问题争执不休。南埔法庭承办法官在两人激烈争论中觉察出:这段婚姻的裂痕已深,确实难以挽回。在清楚当事人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前提下,法官邀请福建省劳动模范刘俊辉作为特邀调解员加入调解团队,以情、理、法相结合的模式共同开展调解工作。法官与劳模与双方当事人进行释法说理,讲明法律规定,引导双方认清目前的情况以及存在的现实问题,经反复沟通,促成双方互谅互解,出某当庭返还部分彩礼,并对其他财产分割问题达成一致意见。至此,这起离婚纠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双方当事人也走向了新的生活。

法庭+人民调解:再续手足亲情

“我听不懂普通话,我只和老郭沟通,因为我信任他。”当事人口中的老郭,就是南埔法庭熟悉乡情的资深驻庭调解员郭一平。这是一起涉及亲兄弟多人的返还原物纠纷,兄弟几人为了祖厝权属一直争执不下。案件受理后,法庭承办法官深知此类纠纷的矛盾性,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迅速启动“法庭+”多元解纷机制,邀请人民调解员郭一平与承办法官共同开展调解工作。调解伊始,双方对立情绪明显。被告反复强调分家协议表述不清,对配合办理权属登记手续十分抵触;原告则坚持协议效力,认为几个兄弟“出尔反尔”。

面对僵局,法官与调解员采取“背靠背疏导”和“借力乡土资源”的策略深入进行调解。调解员老郭着重从“血浓于水”的亲情角度耐心劝导,承办法官则围绕争议的焦点从法律层面反复释明,有效弥合当事人在法律认知与乡土习俗之间的差距。历经两个月的不懈努力,兄弟几人最终放下芥蒂,愿意庭外协商处理,并递交了撤诉申请书。

每一次倾心调解的背后,都凝聚着守护基层安宁的不懈追求。据介绍,泉港法院始终坚持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法庭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优势,倾力打造“法庭+”多元解纷模式,凝聚多方合力,用脚步丈量民情,以“枫桥经验”为笔,在乡土大地上不断书写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答卷。(泉港法院 孙绮)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