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浙江金华电(记者 陆中秋)义乌鸡鸣山社区自2003年成立以来,已成为浙江省首个国际性融合社区建设试点和全国首个设立社区境外人员服务中心的社区。这里聚居着来自29个少数民族的群众与74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人员,被誉为“小联合国”。社区构建了语言融合、文化互动和社区治理融合三大体系,助力外籍居民实现从“落地”到“融入”的无缝衔接。
社区通过“家门口的孔子学院”提供实用的汉语培训,累计服务超12万人次;定期开展非遗体验、传统节日等文化活动,促进中外居民交流;创新建立“国际老娘舅”工作室和志愿积分机制,推动外籍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社区组织中外居民学习婺剧经典选段。参与者在一板一眼的模仿中,感受这一国家级非遗的独特魅力,让传统戏曲在乡音袅袅中焕发新生。一位参与活动的也门居民哈森感慨:“以前听到社区里的叔叔阿姨们哼唱,现在自己来学,感觉特别亲切,这才是中国自己的‘流行歌曲’。”现场气氛热烈,老戏迷们韵味十足的演唱与初学者略显生涩却充满热情的跟唱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乡音袅袅、文化传承的生动画面。
功夫老师教授外籍居民传统功夫,从“抱拳礼”到“马步冲拳”,在招式教学中传递“以柔克刚”的哲学思想。学员们通过亲身练习,领略中华武术内外兼修的文化内涵。“学习功夫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来自也门的亚瑟分享道,“它不仅是防身技艺,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义乌六义文化融入功夫课堂进行传播,让国际居民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深入体会中华文化的精髓与智慧。
外籍居民体验漆扇制作技艺,将彩漆滴入水中,通过浸染形成独一无二的图案。在动手实践中,他们不仅创作出精美的工艺品,更感悟到中国传统工艺“顺势而为”的美学智慧。来自尼泊尔的萨欧小心翼翼地将洁白的扇面浸入水中,再缓缓提起,水流过后,扇面上赫然呈现出一幅蓝绿交织、如山水泼墨般的绚丽图案,他不禁发出惊叹:“这太神奇了!就像魔法一样,每一把扇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由17名外籍志愿者组成的“国际老娘舅”团队,运用语言文化优势调解涉外纠纷。成立以来成功调解案件330起,调解成功率达95%,成为化解跨文化矛盾的重要力量。
来自也门的王子表示:“以外国人身份去调解,更容易让外商产生安全感。能用语言和文化优势帮大家高效、低成本解决问题,我觉得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