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艺术盛会 奏响时代强音——写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开幕之际

相约艺术盛会 奏响时代强音——写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开幕之际

来源:人民日报 2025-10-15 13:0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人民日报本报记者 郑海鸥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100余台(个)优秀舞台艺术作品,1000余件美术、书法篆刻和摄影作品,174个群众文艺作品……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将于10月16日至11月5日在重庆市和四川省举办,旨在集中展现我国文艺新高度、新气象及文艺工作者新作为、新风貌,办成一场“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贺信精神,倾情投入、用心创作,新时代中国文艺百花园气象万千,展现出昂扬自信的时代风貌。

出精品、出人才,舞台艺术硕果累累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期间,将有包括京剧《齐白石》、杂技剧《先声》、舞蹈诗剧《蜀道》、歌曲《世界赠予我的》等在内的100余台(个)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亮相,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此外,作为本届中国艺术节的主体活动之一,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三大作品展览将为观众献上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新时代,我国舞台艺术佳作频出,人才辈出。

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感悟时代激情,从人民群众火热生活中挖掘题材,一批艺术作品受到好评:反映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话剧《青松岭的好日子》、彩调剧《新刘三姐》;反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话剧《塞罕长歌》《情系贺兰》;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赓续红色血脉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歌剧《红船》;反映英模人物精神品质的河北梆子《李保国》、话剧《柳青》《谷文昌》……

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中,80后艺术家任总导演,90后编导参与创作,演员中00后比例超过50%。年轻一代文艺工作者不负韶华,担当重任。

开展新时代艺术领军人才培养,实施编剧、戏曲表演、声乐、魔术、文艺院团管理、美术展览策划等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举办新时代舞台艺术创作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年轻一代的文艺人才迅速成长。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也需要人民。

不漏掉一个蒙古包,不落下一个牧民,是乌兰牧骑对人民的承诺。“数十年如一日,乌兰牧骑队员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和文明,感人至深。”90后乌兰牧骑队员吴佳说,“我们将继续为人民歌唱。”

在山间行走、林边搭台、河畔歌唱,写山乡巨变、时代发展、人民面貌……放眼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激荡欢声笑语,凝聚奋进力量。

本届中国艺术节将推出10场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拉近艺术与群众的距离,还特别策划了“跟着演出去旅行”“美术馆之夜”等精品文旅线路,积极拉动文化和旅游消费。

接地气、有活力,群众文艺热气腾腾

不久前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在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彭原镇鄢旗坳村,秋季“村晚”火热开展。大合唱《我的大西北》、舞蹈《香约庆阳》、戏曲联唱《陇塬秦声》……广大村民站上舞台、当上主角。村民贺红艳说:“在属于自己的节日里展示农民风采,真的很高兴。咱农民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一年四季,各地“村晚”热气腾腾,极大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也带动了乡村旅游和产业发展。

本届中国艺术节上,群众文艺爱好者、群众文化工作者将带来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群众合唱、广场舞等六大门类的精彩作品,参评第二十届群星奖。

“共有5039个作品(团队)参选,参与创作、演出及辅导人员约29.5万人,174个作品(团队)入围终评。作品紧扣时代脉搏、深刻描绘现实生活。”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副司长闫晓东说,“部分参评团队将组成小分队,深入川渝基层,进景区、进街区、进社区,开展惠民演出。”

在湖北多地,总能看到广场舞《雕花剪纸》的身影——男女老少齐上阵,舞步里有剪刀、刻刀般的顿挫转折,也有“喜鹊叫、鸡鸭闹”等生活化的场景,传承了非遗,跳出了健康,滋养了心灵。

近年来,我国群众文艺团队遍地开花、不断壮大,大量优秀作品有意思又有意义,让人喜闻乐见、启智润心。

群众创,群众演。程序员表演传统曲艺,科研院所工程师创演情景剧,饺子馆经营者唱起新编民歌……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参与到创作、演出中,群众文艺人气高涨。

接地气,有生气。邻里温情、乡村振兴、人工智能、基层治理、反腐倡廉、非遗传承……高手在民间,广大群众擅长在平凡小事中挖掘真善美,从生活点滴中传递正能量,吹拉弹唱处处散发着浓浓的人间情、烟火气。网友留言点赞:“有艺术水准,有生活气息。”

善创新、巧跨界,传统文化持续圈粉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

本届中国艺术节的开幕式备受瞩目,舞蹈诗剧《蜀道》将从五丁开道传说追溯蜀道起源,展现“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

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舞剧《杜甫》、川剧《梦回东坡》、扬剧《郑板桥》、婺剧《三打白骨精》等优秀作品迭出。国潮音乐伴奏、少数民族舞蹈改编的广场舞,融合传统与现代,迅速圈粉。

一刷、二刷、三刷……中国美,看不够。基于国宝文物创作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和舞剧《五星出东方》等,以舞台艺术的形式让文物活起来,成为爆款;越剧《新龙门客栈》进行了环境式的剧场探索,越剧新景观吸引更多观众入园林、看春色。

科技赋能,让文艺创作的叙事方式、表现形式、传播渠道等不断丰富。

新国风沉浸式幻境秀《新刘海砍樵》,赋予传统艺术、历史传说以崭新的视听感受;中国国家话剧院话剧《苏堤春晓》推出第二现场,各地观众千里共赏;中央民族乐团联合抖音直播发起“DOU有国乐”计划,百余名艺术家入驻开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出新出彩、破壁出圈,优质文化资源跨越山水阻隔,让广大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看戏、听曲、学艺。

“本届中国艺术节将采用‘互联网+演艺’模式,让创新赋能艺术,让艺术创新出彩,拓展艺术表现空间,提升审美体验。”文化和旅游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王文倩】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