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枣阳产区的烟田里,弥漫着烟叶成熟的醇香。近年来,枣阳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主动破题,将创新实践聚焦于烟叶烘烤这一关键环节,从能源革新、智能升级、技术服务三方面发力,走出了一条“有绿、有智、有技术”的致富路,为枣阳烟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
以“绿”为底,为生态破题
烘烤是烟叶生产的重要环节,也是能耗最高、污染最重的环节。传统燃煤烤房在枣阳沿用多年,虽成本较低,但黑烟弥漫、煤灰飞扬,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一道难解的“灰色题”。
图为烟农添加生物质颗粒燃料
为推进绿色生产,枣阳市局(营销部)从能源结构入手,推广使用生物质颗粒燃料替代散煤,这些颗粒来源于秸秆、木屑、稻壳等农林废弃物,通过压缩成型“变废为宝”,兼具经济性与生态价值。
“以前到烘烤季,整个村子都呛人,衣服晾外面一层灰,现在烤烟,烟囱几乎不见黑烟,空气清爽多了。”烟农陈国清一边操作加料装置一边介绍。这一变化的背后,是生物质颗粒清洁、高效、低碳的燃烧特性,它不仅实现了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更从源头上大幅减少了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物的排放,实现了“无烟烤烟”。据统计,每座生物质烤房每年可减少燃煤使用约6吨,大大降低了烟农的烘烤成本。如今,枣阳越来越多的烤房群告别“黑烟时代”,在绿水青山间绘出一幅清洁生产的乡村新图景。
以“智”为擎,为劳动赋能
如果说“绿色”是这场烤房革命的外在特征,那么“智能”则是其真正深入人心的内核。新式烤房搭载的全自动电控系统,精准掌控烘烤全过程,将烟农从高强度的人力看守中彻底解放。
图为技术员检查智控设备运行情况
“从前烤一炕烟,烟农五六天不能脱身,特别是夜里,每隔一两小时就要起来加煤、看火、调温,根本睡不了整觉。”有着二十多年烤烟经验的老烟农骆德武坦言,“现在只要在控制器上设定好工艺曲线,机器自动控温、排湿,温度误差不超过0.5℃,一旦出现问题,手机就会收到预警,我们再也不用整夜守着了。”
目前,枣阳已建成和改造新能源烤房880座,覆盖主要烟区。智能烘烤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也让烟农有时间从事其他农事或副业,实现“一人管多炕”,生产效率显著提升。烘烤期间,烟农通过手机即可远程查看烤房状态,真正实现“睡觉自由”“出门放心”。
以“技”为核,为品质增效
设备升级,并不意味着“一装了之”,烘烤环节最终要服务于烟叶质量。因此,在推广新烤房的同时,枣阳市局(营销部)还配套构建了覆盖全程的技术服务体系。
图为开展烘烤培训会(邱俊摄)
一支由调制师、技术员、职业农民烘烤师组成的服务队活跃在生产一线。烘烤前,开展集中培训和现场演练,帮助烟农掌握设备操作与工艺设定;烘烤中,技术人员分片包干,巡回指导,根据鲜烟素质动态调整参数;烘烤后,还通过微信答疑群提供全天候支持,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
“一开始担心高科技用不来,但技术员经常下来指导,心里就有底了。按他们教的工艺烤出来的烟叶,颜色橘黄、油分足,等级上去了,价钱自然也高了。” 烟农姜义勇满意地说道。专业化的服务,成为将新技术从“用好”到“用精”的关键一环,真正把“减负”的便利和“增收”的实惠,稳稳地交到了烟农手中。
始于技术升级,成于惠民实效,枣阳烟区的烤房变革,不仅完成了设备从“耗能”到“绿色”、操作从“劳神”到“智能”的跨越,更将成效实实在在地转化为烟农的轻松与收益,让烟农切实享受到了减负增收的实惠,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坚实的绿色动能。(王佳丽)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