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0月13日电 10月1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共同举办的"中国—CGIAR高层对话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聚焦未来农业科技合作重点,旨在深化双方在农业科技创新、南南合作及全球农业治理等领域的战略协作。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黄三文指出,中国在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成绩,不仅凝聚着国内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也得益于包括CGIAR在内的国际合作伙伴的积极参与,中国与CGIAR的合作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构建了涵盖农业生产多个领域,合作模式丰富多样且稳定深入的伙伴关系。他强调,中国与CGIAR合作应实现三大战略提升:从项目合作转向系统协同,共同设计全球科学计划;从分散合作转向整体合作,建设综合性创新平台;从传统领域转向前沿布局,深化气候韧性农业创新与全球南方能力建设。
CGIAR总干事伊斯玛罕·埃洛阿菲(Ismahane Elouafi)在视频致辞中表示,CGIAR与中国通过联合研究与创新,已实现小麦增产超千万吨,成功培育抗白粉病和黄锈病作物品种,推广的保护性农业技术惠及数百万农民。她强调,CGIAR期待与中国继续深化合作,共同应对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挑战,为构建韧性全球粮食体系作出贡献。
CGIAR综合伙伴关系委员会主席帕特里克·卡隆(Patrick Caron)指出,CGIAR将通过推动农业创新和数字解决方案,与中国伙伴共同探索新的合作路径,加强在可持续农业、气候行动等领域的合作,为实现长期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晓建议,加强战略对接,共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推动南南合作,促进农业技术向发展中国家推广,打造创新平台并整合资源实现全链条合作。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驻华代表倪华(Nii Quaye-Kumah)指出,IFAD与CGIAR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未来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实践经验、CGIAR全球科研与IFAD知识平台的深度融合,为全球小农社区带来更多发展效益。
商务部国际经贸关系司副司长陈志阳指出,商务部正积极利用G20、金砖机制等多边平台推动农业科技合作与政策协同,并将持续支持中国与CGIAR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
会议回顾了中国与CGIAR长期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围绕新时期发展需求提出了期待合作方向。CGIAR代表表示,CGIAR与中国通过联合科研显著提升了小麦产量和作物抗性,未来将在粮食供应链韧性、乡村振兴等领域继续深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