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百年守护传文脉 继往开来谱华章

文化中国行丨百年守护传文脉 继往开来谱华章

来源:央视新闻 2025-10-12 09:1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故宫推出“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大展,以物述史,全方位展现故宫博物院发展历程。

此次大展,从馆藏195万余件文物中遴选出书画、青铜器、玉器、陶瓷以及古代宫廷乐器等200件套国宝珍品,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清代,采用文物与档案“明暗双线”的叙事手法,以“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三大篇章构建起一部立体、生动的故宫百年史。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朱鸿文:百年大展的主题就是对故宫古建筑群及其藏品的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守正创新、活化利用,让故宫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在午门展览的核心位置,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震撼亮相。它曾在战火中流散,几经辗转,最终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得以重返故里,得到最精心的守护。从昔日皇家私藏,成为今日人民共享的文化瑰宝。同样牵动人心的,还有唐代韩滉的《五牛图》。作为现存最古老的纸本中国画,1958年国家将其从香港购回,藏入故宫时已有多处残破。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许彤:上面有大小破洞应该有300多处,经过了修复专家孙承枝老师凭借60余年的修复经验,通过揭裱、修补、全色又重装等,最终让古物可以说是国宝重光,然后获得新生。

东晋王珣的《伯远帖》,是王羲之家族的唯一真迹传世,其回归之路同样充满艰辛。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国家收购、各方捐赠等方式,入藏的28万余件文物,极大丰富了故宫收藏体系,更体现了国家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与守护,以及故宫博物院在新时代不断发展的崭新面貌。

展览中,还特别设计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凝视”,两千多年前的青玉兽面纹璧,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与清代的金瓯永固杯,一字排开。他们共同承载着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精神,寄托着国家永固、人民安康的美好祈愿。

从“一脉文渊”的薪火相传,到“百年传承”的聚散离合,再到“万千气象”的守正创新,这场大展不仅让我们看到文物之美,更让我们读懂了守护之艰辛与传承之不易。走过风雨百年,今天的故宫博物院,正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讲述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中国故事。

【责任编辑:武昊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