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每十粒杂交水稻种子,就有一粒以上源自建宁。这颗小小的“种子芯片”,其茁壮成长的沃土,离不开一场在烟叶与水稻间上演的“绿色循环”。9月28日,三明市推进中国稻种基地高质量发展会议在此落幕,也让建宁“烟稻轮作”这一助农增收、稳粮增效的智慧模式,再次引发广泛关注。
图为建宁县枫元村杂交水稻制种高产示范田。建宁县烟草局供图
一块地,两份收入
盛夏收“金”,晚秋盼“绿”。在建宁的广袤田间,一场“金色”烟叶与“绿色”稻浪的时空接力年复一年地上演。烟稻轮作的核心魅力,在于其精妙的“时间差”与“效益链”。利用冬春时节种植烟叶,夏季采收完毕后,土地无缝衔接转入水稻制种或优质稻种植。烟草部门全程提供技术指导,保障烟农收益。烟叶采收后,其残留养分成为稻田的有机“营养餐”,为后作水稻生长奠定了地力基础。
“这块地,夏秋种稻,冬春种烟,四季不闲,效益翻番。”这已成为许多像建宁县均口镇修竹村饶国安这样的种植户的切身感受。通过“物资供应+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的全链条服务,烟后制种亩均产值可观,叠加烟叶收益,综合亩产值显著提升,真正实现了“钱袋子”与“粮袋子”的双赢。
图为种子产业园余添发总农艺师查看烟后水稻(左二)。建宁县烟草局供图
支部领着干,资源盘得活
烟稻轮作模式的成功推广与深化,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建宁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坚持党建引领,将党旗插在田间地头,赋能产业发展。
均口镇创新推行“1+1+3”党建机制,成立“闽江源联村党总支”,打破行政村壁垒,整合土地、人力等资源,实现连片耕地的集约化利用和机械化作业。在党总支引领下,各村党支部领办的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形成了“支部牵头、合作社搭台、农户唱戏”的联动发展格局。建宁县烟草局的“金叶先锋”党员服务队,深入一线,在技术推广、政策宣讲、困难帮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成为连接政策与农户、技术与田地的坚实桥梁。通过组织共建、土地共耕、技术共享,亩均产值实现大幅跃升,有效破解了资源分散、产业弱小的发展瓶颈。
图为金叶先锋党员志愿服务队服务烟农现场。建宁县烟草局供图
绿色循环,土地越种越肥
烟稻轮作,不仅是一笔经济账,更是一本生态账。其水旱轮作模式本身,就是一种高效的绿色防控策略,能有效阻断病虫害的传播链条,减少农药施用。
近年来,建宁县烟草局与县农业部门协同,大力推广“立体防控+土壤保育”的绿色防控“组合拳”。构建起以“天敌昆虫(烟蚜茧蜂、蠋蝽)+物理防控(黄板、性诱剂)+生物菌剂”为核心的立体防控体系,将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同时,100%推行烟稻水旱轮作,配套施用菜籽饼、牛粪等有机肥,并投入土壤改良与有机肥补贴。通过地膜回收、推广生物质燃料烘烤等举措,打造“零污染”生态田,守护着这片沃土的永续生机。
图为建宁县烟后制种水稻丰收景象。建宁县烟草局供图
农民腰包鼓,国家粮仓满
烟稻轮作、烟稻融合的最终落脚点,是促农增收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对于农民而言,“一田生‘金’又稳‘粮’”是最直观的获得感。土地流转有租金,参与合作社有分红,就地务工有薪金,收入渠道多元化。烟后制种不仅多了一季收成,更因轮作改良了土壤,提升了烟叶和稻种的品质,实现“提质增效”。烟草部门提供的全程技术指导、各类补贴和保险,更是让农户们省工省力又安心,种植信心更足。
对于国家而言,烟稻融合模式牢牢守住了“米袋子”,稳固了国家粮食安全。它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和产出效率,确保了杂交水稻种源的稳定供应,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了建宁力量。这种模式将经济作物与粮食生产有机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可行路径,是践行“大食物观”、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烟稻轮转,生生不息。从昔日的“进单上山”解决粮烟争地矛盾,到今天的“烟稻融合”实现产业双向赋能,建宁在烟叶与水稻的轮作中,正稳步走向更加富饶、生态、美好的未来。
作者:吴健元
单位:福建省建宁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