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点线面”贯通融合乡村振兴新路径

湖南湘西:“点线面”贯通融合乡村振兴新路径

来源:鲁网 2025-10-10 12:3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从2021年始,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这是一场关乎亿万农民福祉、推动国家现代化全面进行的深刻变局。2021-2025年,湘西自治州永顺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先后派出三届驻村工作队深耕农村,在乡村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再到村庄全面振兴上,生动诠释了一条从产业“点”上突破,到基础设施“线”上贯通,再到发展“面”上融合的乡村振兴路径。

精准滴灌,深耕产业“金叶子”

——筑牢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在永顺县乃至整个湘西自治州,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人从事烟叶种植。种植烟叶相对于其它农作物产业,具有价格稳、周期短、收益高的特性,在没有其它产业时,是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好路子。但如何让其从只有个别农户种植升级到带动全村大部分农民增收,实现“黄金产业”的有效价值,则需要广泛的宣传和耐心引导以及用心的培育。永顺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三任驻村工作队在进驻泽家镇拔古村、砂土村后,依据当地种植历史、气候适宜、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情况下,将烟叶产业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首要“切入点”和“支撑点”,以此来快速实现村民增收致富。

(种植西瓜苗)

刚入村时,村庄只有2户农户种植了40亩烟叶,基本都是靠自身劳作,而且用的是老式砖土结构的小烤房。工作队员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向后盾单位汇报,请求加派烟草技术人员来村进行种植技术宣讲,并协助与烟叶合作社、农机合作社搭桥牵线,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申请将机耕道路修建、烤房修建等烟基计划向帮扶村倾斜。一场场培训开到村组,一本本技术手册送到农户手中,一台台大型翻耕起垄机子开进村庄,科技的“金手指”打开了固化的思维,点活了传统的烟叶生产,让这片古老的“金叶子”焕发出新的光彩。烟农们欣喜地发现,在驻村共工作队的指导帮扶下,烟田平均每亩投入更少,但产出了更优质、更值钱的烟叶。

小户种植往往是东一块、西一块,不成片,不利于大面积极械化操作和集中化管理,不能发挥机械化的最大效益。对此,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一起,以集体合作社牵头,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和劳力集中,为烟农提供适宜的成块连片的土地和充足劳动力。促进烟叶生产向集中化、规模化、高效化转型。村庄改变了以往分散、小规模的生产模式,提高了规模效益和抗风险能力。经过四年发展,村集体流转了近1200亩的土地,实现了烟叶种植面积由2020年的40亩到2025年的920亩的跨越式发展。盛夏,微风吹过,一片片金黄的烟田在风中摇曳。

通过四年的发展,烟叶产业真正成为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一亩亩烟田,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钱袋子”。更多的中壮年,不再外出务工,而且重新拾起了农业。现今,两村共有近38户农户依靠种植烟叶,翻新了旧房屋,购置了新家具,改善了生活。烟叶产业收入相对稳定,为村民留存发展提供了定心丸,为他们在乡村安居乐业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织线成网,畅通乡村“血脉”

——打通乡村振兴的“生命线”

湘西地区,因处武陵山脉,多歧路。各县的高速路是在2018年才通畅,2023年第一条高铁才入境。在精准扶贫时期,村庄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基本的村道都已修建完毕,但仍然存在部分村落的入组路没有硬化、产业路稀缺的现象,工作队这次所驻的拔古村、砂土村就如是。相比道路通畅程度不佳,更大的问题是缺水,虽然通有自来水,但因地势高,停水是常事,村民日常生活还得靠村内为数不多的水井。“用水难”、“行路难”是制约村落发展的瓶颈,如同梗阻的血管,限制了乡村发展的活力。工作队意识到,只有打通这些“经脉”,才能真正实现产业持续发展、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在解决用水难题上,驻村工作队决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对现有水管网道进行疏通,采用后盾单位出具一部分资金、政府出具另一部分资金、村民出力的模式,对入村、入组、入户的水管网进行检修,让自来水真正通入家家户户,解决生活用水;另一方面,对全村的4口主水井进行修缮,扩大水井面积,并在主要生产区修建2处蓄水池,解决生产用水问题。付出总有回报,2022年持续大旱时期,在自来水停用的情况下,经工作队修缮的四口水井成了全村大部分村民用水的唯一来源,成了全村“名副其实的生命之源”。

“要想富,先修路”。根据现实地理条件,驻村工作队实地走访,确定了:建设2条硬化入组路、4条产业发展路共计7.8公里的道路,2个共计1200平的停车坪修建计划。为了早日推进此计划,驻村工作队积极与各级政府接洽,永顺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也将烟基建设计划向帮扶村倾斜。当项目下来后,一辆辆工程车驶入村内,热火朝天的干起来,不少村民吃完晚饭就过来溜达,给工程队递水,帮忙将各类器械和物资材料下车,沉寂的小村庄又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2025年下半年,驻村工作队得知县内即将启动入户路修建计划,便和单位领导一起去县政府争取到第一批修建名额。

(修建道路)

水、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基础工程,也是发展工程、信心工程。它解决了眼前的困难,更铺就了通向未来的跑道。自来水管网通了,大家摆脱了靠天吃水的现象;硬化路入组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家更方便了,留在家乡干事的意愿更强了。这些由“线”交织成的网络,如同乡村振兴的筋骨血脉,为乡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使其具备了承接更大发展机遇的能力。

多元融合,绘就共富“新图景”

——拓展乡村振兴的“覆盖面”

单一的产业纵然坚实,但承载能力毕竟有限,不能覆盖全村所有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劳动能力下降,高强度的农活已经不能胜任。永顺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帮扶并未止步于“点”和“线”,而是向着更广阔的“面”拓展,致力于构建多元产业融合发展、集体经济壮大、消费帮扶助力的乡村振兴新格局,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广泛的村民。

在稳固烟叶主导产业的同时,工作队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引导村民利用大棚、坡地等,发展“短平快”且市场前景好的特色产业。甘甜多汁的西瓜、营养丰富的猕猴桃、金黄诱人的柑橘……这些经济作物如雨后春笋在村内生根发芽。同时,依托村内的老手工艺人,与芙蓉镇竹制品企业对接,带领全村的老人们承接手工艺品的编织。这种“以烟为主、多元互补”的产业布局,有效分散了单一种植的风险,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使乡村的产业“面”更加丰富、韧性更强。

(发动干部职工购买帮扶村种植的西瓜)

对于产业,永顺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还实施“扶上马,再送一程”计划。从2021年开始,就制定了消费帮扶计划,全局大小职工每年在村内具有消费帮扶额度,同时主动牵线搭桥,联系合作企业、超市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更值得一提的是,工作队在村里鼓励并帮助村民接触电商,开展直播带货,让村内的优质农产品直接面对全国消费者。这种“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的模式,不仅解决了农产品“卖出难”的问题,而且有效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转变,将乡村的产业发展更紧密地连接到广阔的市场“面”上。

从一片片烟叶的精心培育,到一条条道路、一根根水管的延伸铺设,再到一个个瓜果园林的生机勃发,永顺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乡村振兴帮扶实践,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从“点”到“线”再到“面”的渐进式、系统性发展路径。这路径,立足于精准的产业“点”,贯通于必要的基础设施“线”,最终拓展至多元融合、共享共赢的发展“面”。它描绘的是一幅产业兴、设施优、百姓富、乡村美的壮丽画卷。(作者:余佳龙)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