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防台"立体防御网"——云南水利有效防御三轮强台风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桦加沙""博罗依""麦德姆"三轮强台风接连扑向云南,路径重叠、暴雨倾盆、洪水肆虐,期间又撞上国庆中秋假期,部分区域更要直面"台风+地震"的双重夹击……

织密防台"立体防御网"——云南水利有效防御三轮强台风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10 10:3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0月10日电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桦加沙""博罗依""麦德姆"三轮强台风接连扑向云南,路径重叠、暴雨倾盆、洪水肆虐,期间又撞上国庆中秋假期,部分区域更要直面"台风+地震"的双重夹击……

面对"超常规"汛情考验,云南水利部门压紧压实防汛职责,闻汛而动,向险而行,从提前部署到精准预警,从力量前置到科学调度,以硬核举措织起一张全方位的防御网。

提前部署 应急响应"梯次跟进"

云南省水利厅紧盯台风动态,建起"台风-响应-调度"的闭环机制:9月24日12时,针对"桦加沙",对昆明等11个州(市)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9月28日12时,"博罗依"来袭,响应范围调整为文山等9个州(市);10月6日0时,"麦德姆"逼近,响应范围进一步扩大到13个州(市)。水文尖兵同步响应,10月6日0时,省水文水资源局组织文山、红河、普洱等6个重点分局启动水文防汛Ⅳ级应急响应,全体测报人员取消休假、火速返岗,"省级统筹、市级联动、县级落实"的三级响应格局,瞬间形成战斗力。从9月24日开始,针对三轮台风,省水利厅累计部署防汛工作18次,开展会商研判17次,调度19个县(市、区),有力确保会商调度"全程在线"。

预警叫应 "1262"机制"跑赢洪水"

云南省水利部门严格落实防汛"1262"预警叫应机制:省水利厅发出山洪风险预警237次(其中红色预警49次)、山洪临近预警406次,推送预警信息21257条,用智能语音"叫应"防汛责任人1824次;省水文局累计发布水情预报预警专报173期,针对8条重点河流发布洪水预警8次,实现"预警走在降雨前,转移走在成灾前"。同时,为应对夜间强降雨的突发风险,水利部门打出"下沉+前置"组合拳。省水利厅领导不间断调度各级水利部门,紧盯雨水情监测和山洪预警叫应;防汛值班室根据实时监测,人工落实处置146次,涵盖风险预警、预报预警、监测预警等各个环节。

省水文局抽调2名副总工程师带队,组建2支应急专家组直奔文山州,指导应急测报;文山分局的4支应急监测队伍,直接进驻广南、富宁等重灾区,把ADCP自动流量监测仪、无人机测流模块等先进设备提前架好,就算遇到"断网、断路、断电"的极端情况,监测也绝不中断。

9月30日,文山州富宁县谷拉乡降雨强度骤增,集镇河道水位3小时内暴涨5米,水文部门第一时间发布2次洪水预警,12:00发布谷拉河立地站洪水预警后,当地乡干部、民警、志愿者迅速行动,118分钟内,1600余名群众和师生全部安全转移。75分钟后,8000立方米的泥石流涌入校园时,教室里早已空无一人——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他们赢了。

科学调度 水利工程"化身盾牌"

洪水量级破纪录,江河告急。受三轮台风暴雨叠加效应影响,云南省18条河流超警戒水位,8条河流超保证水位,文山州9个水文站出现建站以来最大洪水,量级是2024年台风"摩羯"的1.5倍。同时,云南省中小河流超警戒水位持续时间创下历史新高。超警河道平均超警时长20.7小时,是多年平均值的6倍。文山州西版河超警更是长达80小时,麻栗坡县盘龙河天保水文站水位短时间内暴涨7.66米。

面对超警河流,云南省水利厅在水文部门的技术支撑下,打出"预泄腾库+精细调度"的组合拳。提前2天,建议文山州暮底河、德厚水库预泄腾库3300万立方米,强降雨来临时,水库拦蓄洪水,使文山市主城区盘龙河水位降低2米;提前3天,建议麻栗坡县马鹿塘电站预泄腾库6000万立方米,通过盘龙河流域水利工程联合调度,有效将文山州麻栗坡县天保口岸段盘龙河水位降低3米;通过科学调度,提前预留库容做好防汛准备,确保整个台风期间主要江河行洪安全,将河流洪水有效控制在安全行洪范围内,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隐患排查 灾险跟踪"不留死角"

国庆中秋假期里,云南省水利厅防汛值班没有丝毫松懈:累计抽查16个州(市)的110个县级水利部门值班值守657次,确保每个岗在都有人值守;随机抽查79个县(市、区)的138座水库"三个责任人"履职情况,重点盯防中小水库、病险水库这些"薄弱环节"。普洱、楚雄等地发生地震后,水利部门第一时间组织排查震区水利工程,先后处理1起灾情报告、4起震后排查报告。最终,所有受影响的水利工程均正常运行,没有因地震引发次生洪涝灾害,守住了"灾后无灾"的底线。

截至10月8日,三轮台风的"洗礼"过后,云南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无人员伤亡、水利工程运行安全。这份成绩的背后,是云南水利部门"上下一盘棋"的协同作战:基层防洪意识显著提升,"叫应-转移-反馈"的闭环机制愈发成熟,干部下沉、力量前置成了防汛常态;水文监测的"耳目"作用充分凸显,每一组精准的数据,都为决策提供了关键支撑;水利工程调度科学高效,在与洪水的较量中,最大限度发挥了防洪减灾的效益。(完)

【责任编辑:王旭泉】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