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为南非增添一抹“中国红”

对越来越多南非青年而言,中文不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一扇窗,让他们走近中国、理解中国,也让中南友谊在一字一句的积累中不断延续和深化。

中文为南非增添一抹“中国红”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10 09:38
2025-10-10 09:3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一名南非中文学习者在开普敦伊兹科博物馆内,将亲手书写的“开心平和”心愿卡挂上愿望树。

中新网记者 孙 翔摄

2025年是中文正式纳入南非国民教育体系10周年。

“中文教育的兴起,为南非增添了一抹‘中国红’。”南非西开普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武长虹说。

对越来越多南非青年而言,中文不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一扇窗,让他们走近中国、理解中国,也让中南友谊在一字一句的积累中不断延续和深化。武长虹介绍,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文的同时,也对书法、绘画、武术、中医等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斯坦陵布什中学“艺术周”期间,斯坦陵布什大学孔子学院推出了“剪纸生花·数字非遗”体验课。教师讲解了剪纸的千年历史与吉祥寓意,并展示了十二生肖、熊猫、四君子、青花瓷瓶、福娃等作品。40名学生不仅亲手体验了剪纸创作,还在手机和平板应用中,在虚拟红纸上用指尖“剪”出了图案,并借助AR(增强现实)功能将作品“贴”到任意位置,让朵朵红花在现实和虚拟交织的世界里绽放。

斯坦陵布什中学的另一堂中文课上,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孔子学院把“中国历史衣橱”搬进了教室,形成“一键穿越——中国传统服饰+自媒体工作坊”。

孔子学院公派教师左刘岗把课堂做成“小型片场”——先以时间为轴,讲解中国各个朝代衣服的特点,解读曲裾、襦裙、圆领袍和飞鱼服的时代密码与纹样寓意,再让学生挑选服饰试穿。

十余名中学生脱下校服,换上汉服、旗袍、飞鱼服等中国传统服饰,开启一场教室内的走秀。获评“最佳模特奖”的学生香奈儿表示,自己钟爱旗袍,未来想要购买旗袍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

学生们现场完成视频剪辑和发布。短视频很快在多个社交平台走红,一天内浏览量接近2万次。

“把传统服饰做成短视频,就是先把文化‘穿在身上’,再传到云端。”斯坦陵布什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郑若娟表示,“青少年喜欢用短视频记录生活,分享生活。我们要让更多南非青少年在‘拍、剪、晒’中爱上中国,用他们熟悉的社交语言讲出中国故事。”

斯坦陵布什中学中文课程协调员安托瓦内特·克鲁格尔说:“中文俱乐部不仅是我们学校最受欢迎的俱乐部之一,也是展示校园生活丰富多元的一张名片。”

中文教育的意义已远远超越课堂。24岁的奥韦图·赫拉比萨今年第一次来中国游学,中国的科技发展与进取氛围令他深感震撼。“中国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尤其希望把中国人的自律带回南非。”

讲到日常生活体会,他笑道:“下次再来,我只带两件T恤和两条裤子就够了,因为在中国可以很方便地买到一切,而且物价实惠。”

截至目前,南非是非洲孔子学院数量最多的国家,已设立7所孔子学院、2所独立孔子课堂和多个教学点,其中包含1所中医特色孔院、1所绿色科技特色孔院。中文学习热潮的兴起,为中南人文交流注入新的活力,也为“彩虹之国”增添了东方色彩。

(据中新网电  记者孙翔)

 

【责任编辑:程尔凡】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