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桂子的清香漫过街巷,将中秋的意韵揉进城市的风里,天乐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天香书苑内,一场关于团圆、民俗与文化的盛宴正悄然铺展。这里没有市井的喧嚣,却把中秋最本真的温度,藏进了揉面的指尖、点亮的灯影与书香萦绕的展陈里,让辖区居民在秋光与月光的交辉中,邂逅传统文化的脉脉深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做冰皮月饼”的热闹,率先在书苑里漾开涟漪。冰皮粉似被月光筛过,在居民掌心揉出温润弧度,馅料裹着对团圆的期许,被细心包进面皮深处。邻里间递过模具的瞬间,老人教孩子压出玉兔纹样的刹那,一个个冰皮月饼便成了中秋最生动的注脚——它们晶莹如月下清霜,也软糯如时光里沉淀的温情。
孩子们的笑语,把“巧手制作兔子灯”的区域衬得愈发鲜活。竹条弯出的不仅是灯架的轮廓,更是老故事里兔子捣药的神话轮廓;彩纸上的星月彩绘,晕染着今人对古早中秋的浪漫想象。当灯火被点亮,光透过纸隙洒在孩子笑盈盈的脸上,恍惚间,仿佛能看见千百年前,同样有这样的暖光,照亮过古人的团圆夜。
文化长廊的书香里,中秋的文化脉络正静静铺展。那些关于中秋起源的古老传说,那些“燃灯拜月”的民俗旧影,那些被代代吟诵的中秋诗词,在展陈间织成一张网,将居民们的目光与思绪都网进了传统文化的深海。老人摩挲着展牌上的文字,把“小时候中秋要供月光马”的记忆讲给孙辈听,让文化的传承,在一老一小的对话里有了具象的模样。
“领养月亮”的创意互动,更让中秋的浪漫有了可触摸的形状。或是在知识问答里抢答出“中秋祭月始于何时”的答案,或是在分享故事时把自家的团圆滋味娓娓道来,最终拿到的“月亮”纪念卡,成了这个中秋独一份的印记——它印着圆月,也印着每个人与中秋的独家故事。
当国庆的家国赤诚与中秋的民俗温婉在天香书苑相遇,这场活动早已不是简单的“过节”,而是让传统文化以可感可及的方式,重新嵌入居民的生活日常。它让揉面的温度、制灯的光影、观展的沉思,都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纽带;也让社区邻里在共赴这场文化之约时,把彼此的心意,焐成了比月饼更暖的团圆。
桂香依旧在书苑外浮动,而书苑里关于中秋的记忆,却已随着那些冰皮月饼的甜、兔子灯的光、文化展的韵,深深烙进了天乐居民的心底——往后每到中秋,或许他们会想起,曾在天香书苑的书香里,把月亮揉进了面团,把团圆做进了日子,把传统文化的根,悄悄扎进了寻常生活的土壤里。(蒯正豪、刘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