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3万到271万户:新疆市场监管工作七十载 “放管服”厚植发展沃土

从1.3万到271万户:新疆市场监管工作七十载 “放管服”厚植发展沃土

来源:鲁网 2025-10-09 14:5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跃动的电子大屏上,一组动态数据正实时跳动:2025年9月,新疆经营主体总量突破271.2万户,较自治区成立初期的363家增长近7500倍。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这片广袤土地上的经济脉搏已发生翻天覆地的跃动。从1980年天山北路一张油印馕饼铺执照的“零的突破”,到2025年手机APP上即时生成的外资企业电子执照,自治区市场监管系统通过推行“先照后证”“证照分离”等系列改革举措,着力打破制度壁垒,降低准营门槛,为各类经营主体松绑减负,构建起从纸质审批到数字治理的现代化服务体系,助力全区经营主体数量跃升至271.2万户。

制度迭代:七十年破壁重构市场基因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时,国营商店的木质柜台与集体企业的油印执照,构成了最初的经济图景。至改革开放前,全区经营主体规模有限,行政审批如同“公章旅行”。转机出现在改革开放后,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催生了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市场主体数量稳步增长。

真正的质变始于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注册资本认缴制将创业门槛从10万元降至“一元钱”,当年新登记企业激增62.1%;2015年起的“三证合一”“多证合一”改革将26项审批整合为“一照一码”,棉纺企业办证时间从45天压至3天。至2025年“证照分离”覆盖492项审批,企业开办进入“当日办结”时代。

监管跃迁:从戈壁孤舟到数字丝路

七十载风雨兼程,市场监管模式已从“人盯人、户对户”,蜕变为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支撑的智慧监管新范式。

回望成立初期,面对分散的市场主体,监管难以全面覆盖。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主体如春笋般涌现,构建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监管体系迫在眉睫。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不仅“放”活了市场,更对“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疆市场监管部门建立起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通过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人员,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开,极大增强了监管的公平性与震慑力,实现了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者“利剑高悬”。

与此同时,信用监管开启了治理新局,全区构建起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的信用监管体系,企业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制度不断完善。

针对新疆地域辽阔、监管力量分布不均的特点,数字技术成为破解基层监管难题的“金钥匙”。在全疆大中小学食堂及餐饮单位广泛推行的“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通过视频监控和物联网技术,将后厨加工制作过程实时传输至监管平台和公众视野,实现了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

各地州市场监管部门应用移动执法APP和智慧监管平台。执法人员手持终端即可现场查询信息、录入案源、上传固证,大幅提升了基层执法效率和专业化水平,让监管触角延伸至市场的“毛细血管”。

未来图景:向西开放的制度枢纽

站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新疆市场监管正构建更高能级的开放体系。自治区市场监管局推行的“穿透式监管”模式,通过“风险预警+专家诊断”排查隐患,既守住安全底线,又释放市场活力——这种“放管服”边疆实践,正在亚欧腹地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疆篇章。

七十载栉风沐雨,从手工作坊的算盘声到跨境电商的数据流,新疆市场监管的每一次制度突破,都在重绘这片土地的经济地理坐标。

当271.2万市场主体的活力与新疆特色优势产业的动能共振,新疆用 70 年制度变迁证明:降低 1% 的行政成本,便能激活 10% 的市场活力。这场始于油印执照的变革,终将以制度创新的雪水,在亚欧腹地书写出统一大市场的边疆样本。(通讯员:陈硕 邹思媛)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