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0月6日电 近日,在中国心脏大会(CHC 2025)的二尖瓣和三尖瓣论坛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谢涌泉主任发表专题演讲,分享了"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M-TEER)"的最新进展与未来十大挑战。
M-TEER是一种专门用于治疗二尖瓣反流的微创手术。过去,这类患者通常需要开胸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而M-TEER通过导管技术,只需穿刺经血管进入心脏,就能"夹合"二尖瓣,减少反流,很多高危患者因此得以受益。
据谢主任介绍,这项技术已在欧美和中国获批,并被写入国际指南。大量临床研究和真实案例证明,M-TEER既安全又有效。
会议中,谢涌泉主任特别指出,未来人工智能(AI)将帮助医生更精准地判断病例,提供个性化方案。同时,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也将为M-TEER的应用指征提供更坚实的证据。
据悉,2025年最新版的欧洲瓣膜病管理指南已对M-TEER的适应证进行了升级,这意味着该技术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重要。谢涌泉主任的分享不仅展示了他的临床经验,更凸显了阜外医院在该领域的引领地位——这一切得益于阜外医院副院长潘湘斌教授发明的"无辐射经皮介入技术(Percutaneous And Nonfluoroscopy (PAN) procedure)"的广泛应用。
作为潘湘斌教授团队的骨干成员,谢涌泉主任在潘湘斌教授的引领下,正持续将中国创新成果推向全球心血管领域的前沿。值得注意的是,潘湘斌教授作为联合国聘任的"利用PAN Procedures加强心脏病治疗能力"项目首席技术顾问,牵头推动了全球首个由联合国推广的中国医疗技术项目。该项目在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支持下,由联合国经社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实施,旨在通过"无辐射经皮介入技术(PAN Procedure)"培训与推广,提升发展中国家心脏病的治疗可及性。
目前,该技术已被纳入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计划,覆盖全球60余个国家、千余家医院,累计救治患者超20万例。依托原创技术体系,团队还研发了超声引导移动手术车,实现"上门手术",显著缩小了各国医疗资源差距。此外,潘教授牵头制定的PAN Procedure国际标准已由国际标准组织IEEE永久免费开放,助力偏远地区同步共享先进医疗成果。这些努力不仅为全球心血管疾病治疗注入了"中国智慧",更以实际行动推动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