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黄金叶”铺就乡村振兴增收路

湖南湘西:“黄金叶”铺就乡村振兴增收路

来源:鲁网 2025-09-29 11:3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晨雾刚刚掠过黛色山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各个烟叶收购站被此起彼伏的三轮车、拖拉机的引擎声唤醒。金灿灿的烟叶码在车厢里,在晨光中泛着油润的光泽。

(湘西自治州保靖县迁陵烟站,烟叶技术员帮烟农卸货)

烟农们攥着预检单的手带着些许期待——一年一度的烟叶收购季,在9月初秋如期拉开序幕。沿着山脉,顺着河流,烤烟产业将增收的希望播撒到湘西州的千家万户,也为乡村振兴铺就一条坚实道路。

收购站里的“增效”学问

“这筐烟叶叶片相对厚实,能归到X2F等级;那筐颜色稍浅,得归到X3F。”在保靖县迁陵镇烟叶收购站的分级台前,30位分级员手指翻飞,动作娴熟。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分级台上,也落在烟农姜辉的脸上——他刚把自家的烟叶送来,合作社聘请的专业化分级队伍帮他完成了初分。“以前自己分不准,好烟混着次烟卖,一年少挣好几千。现在有了专业化分级,交售时明明白白,心里踏实!”

这样的场景,是湘西自治州各个烟叶收购站的日常。自烟叶烘烤季以来,湘西自治州烟草专卖局(公司)把“分级课堂”搬到田埂旁、烤房边,实地指导4300多户烟农初分,做到“下一炕、分一炕”。在保靖县迁陵烟站,刚投用的自动化评级过磅系统正匀速运转,评级员完成烟叶等级评定后,将内置芯片的等级牌放在装着散叶的烟筐内,烟筐和等级牌顺着传动带传到打包区。“从以前的人工评级过磅到现在自动运转,一天处理300多担,还能减少人为误差。”站长米江华介绍,智能化设备让收购效率提升了40%,烟农单次交售时间从过去的2-3小时压缩到1小时以内。

(评级员将内置芯片的等级牌放入烟筐)

收购环节的细致慎微,本质上是对烟农汗水的尊重。在全面启动烟叶收购工作之前,湘西自治州烟草专卖局(公司)组织召开“眼光平衡会”,联合中烟企业提前制定分级标准,制作仿制样品分发到每个站点,并在每个站点设立公示栏,实时公布当日收购价格、等级标准和举报电话,避免“人情级”“关系烟”。“烟叶是我们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收购公平了,种烟的劲头才足。”烟农姜辉的话,也道出了万千烟农的心声。

全链条里的“增产”门道

烟叶收购,不是“一收了之”的终点,而是全产业链协同发力的成果。从育苗、移栽到烘烤、收购的每一个环节,都藏着助农增收的门道。

今年,湘西自治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围绕“机艺田服”四大块工作内容,通过强化“124”梯队推进,着力提高机械化生产作业率:高质量推进永顺县农机农艺融合行业示范县建设,同步深化龙山县、凤凰县2个全程机械化试点,在花垣县、保靖县、泸溪县、古丈县建立4个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通过跨县域的差异化探索,为“武陵秦巴”山区的烟草农业机械化生产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板。

在湘西州永顺县松柏镇,烟农田环宇使用的山地移栽机正顺着烟田穿梭,履带式底盘稳稳抓附在细碎的土地上,随着机械臂起落,一株株烟苗便直直扎进翻耕好的垄沟里。“我们这山区全是巴掌大的梯田,以前5亩地得全家上阵栽3天,弯腰弓背累得直不起腰,株距一下近一下远。”田环宇抹了把汗笑着说,“现在这机器半天就完事,株距精准控制在50厘米,烟苗采光通风都匀实,烟技员说后期我这苗比别人的更齐,质量也会更好,这钱花得值!”

(凤凰县阿拉镇油电混合烤出的黄金叶)

烘烤环节的“科技赋能”更让烟农省心,对环境也更加友好。在凤凰县的油电混合烤房群,采用“电力为主、燃油补能”的双驱动系统,彻底取代了过去以燃煤、柴薪为燃料的传统烤房。传统烤房不仅能耗高、成本大,还存在温湿度控制全凭经验、烟叶烘烤质量不稳定,且燃烧废气直排污染环境的不足之处。农民烘烤师田继军算了笔账,油电混合烤房的优势肉眼可见。就算遇上用电高峰或突发断电,启动燃油补能也比纯燃煤更省成本。加上智能温控系统精准把控干湿差,不用像以前整夜守在烤房边,人工值守成本省了大半,上等烟比例还能提升4%以上,烤出的烟叶色泽、香气更出众。“以前烤房烧煤又脏又累,温湿度没掌握好整房烟都废了,这些新能源烤房稳定性强,控温效果好,又环保,踏实多了!”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田”,背后是技术服务体系的全面下沉。湘西烟草在各个烟区组成“烘烤110”“救灾119”“植保120”等队伍,从育苗、移栽到采收、烘烤全流程跟踪指导服务。专业的技术服务,结合补充补贴、种植保险等机制,让烟农种烟风险更低、增收保障更足。

山沟沟里的“增收”密码

湘西山地地形复杂,各县烟区条件迥异,却也让每个县域都走出了“各美其美”的发展路径。

在泸溪县,当地相关部门创新建立“四位一体”土地流转机制,推动3000亩烟稻连作区实现“种烟稳收、种稻增效”。“烟叶收完种水稻,稻田里养稻花鱼,一亩地三份收益。”据悉,2025年湘西自治州州烟粮轮作辐射面积已达7.5万亩,既减少了病虫害,促进了农民增收,又保障了粮食安全,走出了山地农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与此同时,龙山县的烟农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精准破解了“小农户增收难”的困局。服务召市镇的金朝烟叶合作社已吸纳300多户烟农,统一提供育苗、烘烤、分级服务,还组建了“农机互助组”,让小农户也能用上现代化设备。还组建由烟站技术员组成的服务团队,负责各个环节的全流程指导。“一台山地移栽机得四万多,自家十来亩地买着划不到。”刚操作完机器的李士权说,“加入合作社后,农机的使用次数明显比以前多了,省时省钱,烘烤还有专人调参数,我觉得今年的上等烟又可以多个几十斤,收入更稳了!”

“暖心服务”让收购季充满温情。针对烟农交售路途远、等待时间长的问题,湘西自治州烟草专卖局(公司)推行“交烟预约到小时”机制,烟农在线上预约交烟时间,到站即收;各个收购站点均设立烟农休息室,配备茶水、应急药品。“收购站不仅收好烟,更暖人心。”白云山村留守烟农彭明林独自带着孙子种烟,技术员不仅指导他初分,还时常上门帮忙照看孩子,来交烟了全程帮忙卸车搬运,“现在种烟有人帮,交售有人管,日子有奔头!”

在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有一条依托烟叶产业建设的水泥路,路面顺着山地走势蜿蜒穿过连片烟田,稳稳连接起村里的烤房群和外界的收购市场。“以前运烟叶全靠人挑,一趟挑几十斤,雨天路面泥泞打滑,摔跟头是常事,现在三轮车能直接开到烤房门口。”村支书周祖辉说,这条产业路不仅省了烟农的力,还让村里的猕猴桃、红心柚等农产品出山时间缩短了半小时,新鲜度更足,收购价也涨了些。

(凤凰县茶田镇茨岩收购点)

据悉,今年湘西自治州预计烟农户均毛收入可达15万元。在凤凰县茶田镇,80%的烟叶分级临时工是留守妇女,她们每天在合作社的标准化车间里,按收购要求细细筛选烟叶,每月能挣3000多元,既能按时接孩子放学、照顾老人,又能给家里添份收入。如今村里闲唠嗑、家长里短的矛盾少了,邻里互助的凝聚力强了。“烟叶产业就像一根‘线’,把政府、企业、农户串在了一起,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乡村治理自然顺了。”茶田镇负责人秦云说,有7户脱贫户依靠分级工的岗位稳住了收入。

“黄金叶”鼓起了山里人的“钱袋子”,农民有了尊严,乡村也就有了希望。夕阳西下,烟农们脸上带着笑容满意而归,放工的分级队员们闲话家常,湘西山地烟叶独有的醇甜香气,与远处稻田的清香交织在一起。而这,正是烟叶收购季里最动人的风景。(通讯员:刘飞扬,石静,蒋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