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普法“身边事”:三个真实场景带你读懂法律边界

烟草普法“身边事”:三个真实场景带你读懂法律边界

来源:鲁网 2025-09-29 08:5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以前总觉得卖烟是小事,哪知道这么多讲究!现在守着规矩做生意,心里踏实多了。”9月中旬,在烟台市牟平区文化街道社区的烟草普法大讲堂上,便利店店主张桂兰拿着《烟草专卖普法宣传手册》,跟零售客户分享自己的经历。近期,区烟草专卖局联合社区开展“烟草普法进万家”活动,通过身边人、身边事,让烟草专卖法律法规从“纸上条文”变成“生活指南”。

场景一:校园旁的“奶茶杯”风波——别让“新潮玩具”触碰法律红线

“老板,这个‘抹茶味奶茶杯’多少钱?同学说吸着能‘解压’。”9月初的一个下午,初中生小阳攥着50元零花钱走进校门口的“星期八文具店”,目光落在货架上一款果味儿“奶茶杯”上。

老板正在整理文具,随手拿起一个“奶茶杯”:“35块一个,好多学生都买。”话音刚落,烟草专卖局2名执法人员就走进了店门。

“同学,这个不是玩具,是伪装成奶茶杯的电子烟,未成年人不能购买!”执法人员立刻拦住小阳,转头对店主严肃地说道,“你看,店里还贴着‘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含电子烟)’的提示牌,你这已经涉嫌违法了。”

老板一脸诧异:“这是我从网上进的‘电子玩具’,商家说不含尼古丁,怎么会是电子烟?”

执法人员拿出《电子烟管理办法》,翻到标红条款:“办法里明确规定,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和可自行添加雾化物的电子烟。你卖的‘奶茶杯’,虽然长得像饮料杯,但里面装的烟油含尼古丁,属于非法生产的电子烟,更关键的是,向未成年人售电子烟,不管产品是否含尼古丁,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电子烟管理办法》”。

老板脸色瞬间发白,他的文具店靠学生生意维持,要是违法了全家生计都受影响。“我真不知道这是电子烟,以为就是电子玩具……”他赶紧把货架上18个“奶茶杯”和“可乐杯”全部下架,装进纸箱交给执法人员。

图为非法生产的果味儿奶茶杯电子烟

场景二:社区便利店的“许可证”误区——“熟人帮忙”也不能踩法律底线

“张婶,您这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去哪了?还有,我刚才看见隔壁李大爷从你这拿了几条烟摆在他的柜台上,他没办理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啊!”专卖执法人员在市场走访时,发现了两个问题。

店主张桂兰笑着摆手:“证挂在外面怕落灰,我就放抽屉里了。老李是我同乡,他水果店想顺带卖烟,证没办下来,我就匀他几条,都是熟人,没事。”

“张婶,这真不是‘没事’!”专卖执法人员向张婶详细讲解了烟草专卖法律法规有关条款:“第一,烟草专卖许可证的持证人应当将取得的烟草专卖许可证正本摆放在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第二,李大爷未办理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却在卖烟,属于无证经营,同时也侵害了其他零售客户权益;再者,若你一次性卖给他五十条以上,你属于无证批发行为。不管是不是熟人帮忙,都踩了法律底线,您想想,要是大家都这样,市场秩序不就乱了?”

张桂兰听着,脸上的笑容逐渐褪去,她赶紧把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挂到墙上最显眼的地方,又给老李打电话,让他把烟送回来。“我以为帮个小忙而已,哪知道还犯法。”

今年以来,为了让普法更接地气,烟台市牟平区烟草专卖局创新普法形式,印制了《普法漫画宣传手册》,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零售客户扫除法律盲区,帮助他们在合法经营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图为烟台市牟平区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编制的普法漫画

场景三:网络上的“低价烟”陷阱——别让“贪便宜”害了健康又违法

“你好执法人员,你帮我看看,这两条软中华是不是假的?抽着又呛又苦,跟以前买的不一样。”周日上午,消费者刘大爷拿着烟来到“烟草普法周末驿站”。

刘大爷说,前几天他在网上买了两条中华烟,对方说“内部渠道货”,两条“软中华”才320块,比实体店便宜很多。他觉得划算,就买了两条,结果收到货抽了一口就不对劲,想退货时,店铺却下架了。

普法宣传员安抚刘大爷道:“大爷,您别生气,咱们先搞清楚两点:第一,网络卖烟本身就违法,《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除了取得烟草专卖生产企业许可证或者烟草专卖批发企业许可证的企业依法销售烟草专卖品外,任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得通过信息网络销售烟草专卖品;第二,所谓的低价烟,几乎都是假烟,假烟的原材料没管控,可能含超标焦油、重金属,抽多了对肺、心脏都不好,严重的还会引发重大疾病”。接着,他又拿出真假卷烟对比样本,向刘大爷讲授了真假卷烟鉴别技巧:“大爷您摸摸看,真烟这里是机器压的钢印,高低不平,而假烟的钢印技术达不到这么高超,字母和数字深浅一致,我这有放大镜,你仔细比对一下”。刘大爷戴上老花镜,拿起真假卷烟仔细看了起来,忽然抬头一笑:“我看出来了,以后我也会辨别卷烟真假了。”

普法宣传员还教给刘大爷一个“避坑办法”:“以后买烟,就去有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实体店,进门先看证在不在,买的时候看清烟盒上的喷码和防伪标识,要是不确定,就打烟草专卖局的投诉咨询电话,让工作人员帮忙鉴定;发现其它涉烟违法行为,也可以打电话举报,既保护自己,也帮大家避坑。”

图为向消费者讲解真假烟丝的区别

从校园旁的“奶茶杯”电子烟,到社区便利店的“无证卖烟”,再到网络上的“低价烟”陷阱,这些身边事告诉我们:烟草普法从来不是生硬的“念法条”,而是贴近生活的“风险提示”,对零售客户来说,守住法律底线,才能避免“因小失大”,让生意长久;对消费者来说,认清合法渠道,才能买到正品卷烟;对社会来说,每个人懂法守法,才能共筑未成年人健康防线,守护未成年人“无烟天空”。

“烟草专卖法律法规的核心是‘保护’——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零售客户合法经营、维护消费者消费安全。只有让普法走进日常,才能真正让法律成为大家的‘生活指南’。”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