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9月26日电(记者 马思)2025中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近日在湖南常德举办。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在论坛上表示,据统计,我国生物制造产业总规模近万亿元,发酵产能占全球70%以上,一批有竞争力的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逐步成长壮大。
何亚琼表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将生物制造作为未来产业正式提出,生物制造在我国产业板块里已处于非常重要的引领位置。但也要看到,生物制造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如高质量数据和算法模型有待提升、中试服务平台体系建设需要完善等。
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表示,据预测,2050年生物制造有望创造30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占全球制造业的1/3。当前,我国生物制造领域已经进入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加速的关键阶段,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要素配置水平,构建友好应用环境。
据悉,聚焦生物制造热点领域和重要课题,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遴选发布了16项人工智能在生物制造领域应用典型案例,组织开展了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生物制造中试平台遴选发布,生物反应器揭榜挂帅等工作。
何亚琼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强化政策供给,做好生物制造顶层设计;突出创新引领,构建生物制造产业协同创新机制,突破关键装备、关键设备、关键技术;推进新成果在应用场景方面的先行先试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用、金协同发力,共建生物制造产业生态。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重点推进生物制造等未来制造产业发展。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张健介绍,常德作为湖南生物制造产业的重要基地,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常德市合成生物制造企业35家实现产值125亿元,今年1~8月产值增长24.01%,利尔生物、鸿健生物、引航生物等重点企业产值分别增长103.9%、101.1%、48.3%,跑出了产业发展“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