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临湘市龙窖山的青翠山峦上,65岁的刘炎林像往常一样,背着竹篓行走在蜿蜒的山路上。他时而俯身仔细观察一株草药,时而轻抚叶片嗅闻香气,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与老友对话。
“这是七叶一枝花,清热解毒的良药。那是天麻,息风定惊的宝贝。”刘炎林如数家珍地向来访者介绍山中的草药,眼神中闪烁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2017年,刘炎林没有选择安逸的退休生活,而是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龙窖山,牵头创办了临湘市龙窖山千家峒瑶文化促进会,并打造了一个集瑶文化传承与中草药种植于一体的“时珍百草园”。
(龙窖山里的“时珍百草园”)
文化根脉:从“关家药铺”到百草园
龙窖山,当地人更熟悉它的别称“药菇山”或“药姑山”。明朝李时珍曾两次来此寻找棋盘蛇,留下“药姑山上百药全,只缺甘草与黄连”的赞叹。这座山不仅药材丰富,更是瑶族先民居住过的“千家峒”,承载着深厚的瑶族文化底蕴。
“外祖父开的‘关家药铺’在当年小有名气,他对中药和跌打损伤治疗颇有研究。”刘炎林回忆道,“小时候,我常看外祖父和母亲为乡亲们把脉问诊、配制药材,那种药香弥漫的氛围让我着迷。”
尽管后来在外工作,刘炎林从未放弃对中医药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之余,他通读《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将中药药性熟记于心。
“母亲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把家族的中医药知识传承下去。”站在百草园中,刘炎林指着一片长势喜人的药草说,“创办时珍百草园,既是对母亲的感念,也是对‘关家药铺’的传承。”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认证的科普教育基地)
如今,百草园已发展成为湖南省中药材种植科普示范基地,园内种植了数百种草药,很多是刘炎林从深山中移植而来的珍稀品种。
乡村振兴:一家店铺带动一方产业
“刘老师,您看我这片黄精长得怎么样?”龙窖山村村民老李热情地拉着刘炎林参观他的药材种植基地。在刘炎林的指导下,老李去年开始种植黄精,预计今年能增收近两万元。
刘炎林不仅自己种植草药,还积极推广中草药种植技术,带动周边村民共同发展。“乡村振兴不能‘等靠要’,必须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路径。”刘炎林说,“龙窖山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发展中医药产业是我们独特的优势。”
“刘老师,您这山里风景好、药材多,就是买东西不方便,我们这些老烟民想买包烟都得跑好远。”去年春天,一位来自长沙的老中医半开玩笑的话语,让刘炎林陷入了思考。
这位老中医带着学生在百草园研学三天,期间多次提到买烟不便的问题。刘炎林观察到,来此游学的中老年游客中,不少人有吸烟习惯。而最近的商店在五公里外,山路曲折开车往返需要半个多小时。
“既然大家有需求,为何不为大家提供方便呢?”这个念头在刘炎林心中萌生。他想到,开办一个小型商铺,不仅能为游客提供便利,还能为百草园增加一些收入,更好地支持瑶族文化的传承工作。
2018年初,刘炎林提交了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申请。让他感动的是,临湘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在了解到百草园的特殊性后,主动提供了贴心服务。“烟草公司的客户经理亲自上门指导,帮助规划店面布局,还详细讲解了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和经营注意事项。”刘炎林回忆道。客户经理还建议他将店铺打造成一个特色文化驿站,展示龙窖山的瑶族文化和中草药特色。于是,刘炎林的店铺顺利开业,这几年也维持着良好的规范运转。
“山中有的草药没有我认不出的。”刘炎林自豪地说。他家里陈列着许多草药标本,都是他亲自采摘制作的“道地药材”。这些标本不仅用于展示,还与中医院合作,成为医护人员学习辨认药材的教具。
(刘炎林自制的“中药标本”)
“整个药剂科都组织来这里练习认药材。”临湘市中医院药剂科主任表示,“刘老师的百草园是我们难得的实践基地,医护人员在这里能够直观了解药材的生长环境和特性,这对我们合理用药大有裨益。”
文化交融:新媒体助力瑶药文化传承
2019年2月,刘炎林创办了微信公众号“幸福瑶家时珍百草园”,通过新媒体平台宣传龙窖山瑶文化,弘扬中医药学。“现在很多人都用手机获取信息,我们也要跟上时代。”刘炎林一边操作手机一边说。
龙窖山不仅是天然的药库,还是瑶族先民居住过的“千家峒”,拥有丰富的瑶文化资源。刘炎林将瑶文化与药文化相结合,让两者在百草园中交相辉映。
公众号开设以来,已发布数十篇原创内容,涵盖了瑶族医药文化、中草药知识、龙窖山旅游攻略等多个方面。“前几天还有广州的游客看到公众号文章后专门来找我,说要亲眼看看文章里提到的药材。”刘炎林笑着说。
通过这个平台,刘炎林不仅分享了龙窖山的瑶族文化和中医药知识,还开发了旅游资源,吸引了更多人来这里体验采药、识药的乐趣。“我们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走出去。”他说。
“瑶族同胞在长期的山居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形成了独特的瑶医药体系。”刘炎林介绍道,“我们正在收集整理瑶医药方剂,希望让传统智慧焕发新的生机。”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刘炎林说,“没有了文化底蕴,乡村振兴就失去了根基。我们不仅要让乡亲们的口袋鼓起来,还要让我们的文化传承下去。”
如今,刘炎林的百草园已成为龙窖山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访。有的是来学习中医药知识,有的是来体验瑶文化,还有的是单纯来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我最大的愿望是通过百草园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文化,感受瑶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为家乡的乡村振兴尽一份力。”刘炎林说。
(刘炎林在自家的药田里介绍草药)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并传承下去。”刘炎林小心翼翼地将一株新移植的草药周围的土壤压实,“每一株草药都是大自然的馈赠,都蕴含着治病救人的能量”。
夕阳西下,刘炎林背着装满草药的竹篓走在回百草园的路上。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拉得很长,仿佛连接着这座山的过去与未来。在他的身后,是一片生机勃勃的药田,更是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我会一直走下去,直到走不动为止。”刘炎林微笑着说,“这份事业,是我对母亲的承诺,也是对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的回报。”
龙窖山静默不语,只是用它丰饶的物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着像刘炎林这样执着坚守的人们。在这里,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正在书写着新的篇章。
岳阳临湘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陈文悦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