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9月24日电 2025年9月20—21日,2025CACA东北整合肿瘤学大会在沈阳成功召开。本届大会作为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7+1"全国区域化整合肿瘤学大会体系中的关键一环,以"肿瘤防治,赢在整合"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肿瘤防治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及医疗工作者,共同致力于构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凝聚智慧、达成共识,探索适合东北地区的整合肿瘤防治新模式。
大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中国工程院院士江涛,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陈艳兰,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朴浩哲、吴永忠、程向东、李平、强万敏,中国抗癌协会秘书长赵勇等嘉宾出席大会。开幕式由大会执行主席、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朴浩哲教授主持,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
本次会议由中国抗癌协会(CACA)主办,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世界整合肿瘤学会(WAIO)共同主办,辽宁省肿瘤医院暨大连理工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承办,辽宁省抗癌协会、吉林省抗癌协会、黑龙江省抗癌协会及CACA相关委员会、专委会共同承办。
大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亚洲肿瘤学会主席、世界整合肿瘤学会会长樊代明院士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抗癌协会过去七年间的努力与成果,中国抗癌协会七年来已实现跨越式发展,会员规模增长迅速,编写的CACA指南通过16种语言全球传播。通过纵向按瘤种整合、横向按技术线融合,协会构建了"合纵连横"的肿瘤防治网络,并在全国建立400多个学科赋能共建单位推动实践落地。面对当前医学发展,他呼吁打破"象牙塔"局限,推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让高水平证据与临床需求真正结合。立足东北的历史与现状,他强调医学需要回归人文关怀与整合路径。协会明年将继续推进重大改革与国际战略,以"抗癌-控瘤-保生"为核心理念,从循证走向"询证",持续向世界传递肿瘤防治的"中国方案"。
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陈艳兰强调,辽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将癌症防治行动纳入"健康辽宁"建设总体布局,系统谋划、全面部署、深入推进。辽宁持续深化医改,强化肿瘤防治体系建设,优化服务能力,加强资源整合与多部门协同,致力构建高效综合防控体系。希望以本次大会为契机,深入汲取国内外专家智慧,拓宽视野、创新思路。同时,也通过分享辽宁在肿瘤防控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为全国同行提供参考,也为东北区域肿瘤防治协作网络的强化注入新动力。
辽宁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刘宏旭表示,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人民健康需求的提升,传统单一诊疗模式已难以应对肿瘤这一复杂疾病的挑战。整合肿瘤学理念以患者为中心,打破学科壁垒,融合预防、诊疗、康复、心理及安宁疗护全流程,不仅关注肿瘤病灶的治疗,更注重患者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正成为推动我国肿瘤防治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作为东北地区肿瘤防治的重要力量,省肿瘤医院持续践行整合医学理念,积极推进肿瘤早诊早治、规范诊疗和全程管理。他呼吁,各方汇聚智慧,共同探索适合东北地区的整合肿瘤防治新模式。
开幕式上,中国抗癌协会主导打造的CACA云正式发布。在信息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CACA云是聚焦肿瘤领域的专业化服务平台,具备"对外服务"与"对内赋能"双重功能。对外,致力于肿瘤资讯、学术内容数据的存储、计算与精准化应用,为广大会员、肿瘤患者及社会公众提供专业服务;对内,更是协会内部信息化建设的一次重要升级,为肿瘤专家提供高效、便捷的专业工作辅助,成为专家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也能显著提升内部整体工作效率。
在中国抗癌协会"建大军"的指引下,按照"合纵连横"的学科建设体系,中国抗癌协会医院管理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产学研委员会在开幕式上成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主任江涛院士作《脑运动网络保护》主旨报告。江涛院士在报告中指出,理解大脑结构与功能需依托多尺度、多模态研究方法,系统阐释神经行为障碍并实现脑功能保护与修复。他强调,人脑依靠神经细胞协同工作,类似鸟群编队飞行,神经外科的核心在于通过修复与重塑脑网络,引导神经功能态转变。
香港伊利沙伯医院曹志成院士作《Prospective in Precision Oncology》主旨报告。他在报告中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在蛋白质组学和精准肿瘤学前沿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特别是利用SELDI-TOF质谱技术成功发现鼻咽癌等多种癌症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并成功推动其向临床应用转化。
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介入医学科主任李茂全教授作《胰腺癌介入整合治疗体系》主旨报告,他指出,胰腺癌预后极差,传统外科及放化疗存在局限,介入治疗因缺乏系统方案而面临挑战。基于30余年研究和1210例临床病例,团队提出以动脉化疗联合物理治疗(如射频、微波等)为核心的综合策略,显著提升疗效。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肿瘤医学中心副主任陈凛教授作《胃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的实践与研究》主旨报告。陈凛教授系统阐述了胃癌肝转移的临床特点、治疗策略与研究进展。他指出,胃癌肝转移发病率高、预后差,既往手术获益存在争议,但通过多学科协作、转化治疗及个体化策略,部分患者可实现根治性切除并显著延长生存。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中心主任黄慧强教授作《NKT淋巴瘤:免疫治疗中国解决方案》主旨报告,黄教授特别强调,PD-1联合Chidamide的表观免疫治疗方案在末线治疗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和安全性,部分患者可实现长期无病生存甚至根治。
吉林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刘海峰教授作《CACA指南2025:免疫治疗的一线跃迁》主旨报告,刘海峰教授系统回顾了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历程、循证依据与临床实践,并对其未来方向作出展望。他指出,免疫治疗历经量变到质变,已成为一线标准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中国研究为其发展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邰升教授作《推进健康共同体建设打造高质量医院发展》主旨报告,邰升教授指出,实现2030年全民健康目标需着力应对慢性疾病尤其是肿瘤防治的挑战。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徐莹莹教授作《替雷利珠单抗联合无铂低剂量化疗新辅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突破及转化探索》主旨报告。徐教授指出,与传统针对肿瘤细胞的治疗方式不同,免疫治疗通过重塑肿瘤微环境实现持久的抗肿瘤效果。自KEYNOTE-522等关键研究证实免疫联合化疗可显著改善患者无病生存及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以来,新辅助免疫治疗已成为三阴性乳腺癌的重要治疗策略。
辽宁省肿瘤医院妇科教研室主任王丹波教授作《艾托组合抗体开启双免治疗新时代》主旨报告。王丹波教授指出,ICI的应用为妇科肿瘤治疗带来突破,但仍存在应答率有限、原发性及继发性耐药等问题。为克服单药治疗的瓶颈,双免疫治疗历经1.0(O+Y联合)和2.0(卡度尼利)时代,在疗效提升的同时伴随安全性挑战。
西门子研究院吴昺教授作《精准影像重塑肿瘤诊治新生态》主旨报告。吴教授强调数字化技术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已成为国家医疗健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机器人及远程医疗等技术被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旨在提升基层肿瘤诊疗能力。
作为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7+1"办会模式区域防控的第六站,本次大会设立1个主会场及多个专题分会场,以"线上+线下"方式构建了层次丰富、互动高效的学术交流平台。
大会以 "整合" 为核心,广泛汇聚全国肿瘤防治智慧,在东北地区搭建起高水平的交流协作平台。从前沿理念宣贯到临床实践的探讨,从权威趋势解读到各专科深入交流,全方位推动肿瘤防治领域的多学科融合与全流程覆盖。东北地区将以本次大会为契机,持续深化肿瘤整合防治理念,推动先进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 "健康中国"筑牢肿瘤防治屏障,守护生命的希望,共创肿瘤防治新未来。